巨轮停泊湛江港。
春景初盛,港城湛江唱响了春天里的奋斗者之歌。
实验室里,海洋科研团队正聚精会神攻关;田间地头,技术员正认真调试智慧农机;临港产业园,工业互联网数据不停地在屏幕上跳动……放眼雷州半岛,经济“暖”意稳步回升的同时,“新”意也可圈可点,整座城市的天空、地面、海上,随处可见奔涌的创新活力。
当前,湛江围绕“建设区域创新中心”的目标持续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向“新”布局,新质生产力正在加速“跑起来”。
这些“新”意到底在哪里?我们共同来探寻——
创新平台稳稳托举“新”蓝图
探寻湛江向“新”之路,首先进入人们视野的,是一座座拔节生长的重大创新平台。它们在红土大地上,串点成链,形成“创新矩阵”。
近年来,湛江以国家级、省级高新区为基础,以湛江湾实验室为核心,以省级工程中心、重点实验室、新型研发机构为骨干,以各类研发机构为桥梁,加快建设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合作双赢的科技创新平台体系,点燃新质生产力引擎。
湛江钢铁基地的氰基竖炉。
中科炼化现代化厂区。
“恒燚1号”养殖平台外形巨大。
产业创新是“转化桥梁”。2024年,湛江海洋、现代农业以及绿色化工三大产业创新中心应运而生,在产业平台建设、人才引进与培养、科技成果转化等方面先行先试,畅通科技成果和市场对接的“中梗阻”,加快科研成果从实验室走向生产线。
走进三大创新中心,创新气息扑面而来。湛江市海洋产业创新中心的湛江市首个海洋专业孵化器,为进驻企业提供低成本、便利化、全要素、开放式的一站式支持服务;湛江现代农业产业创新中心着力打造集农业产业技术创新平台、农业产业成果转化平台、农业产业服务创新平台于一体的“三大平台”;湛江市绿色化工产业创新中心在科创平台建设、科技成果转化、科技创新服务、核心技术攻关、等方面谋划发力,推动绿色化工产业集聚发展。
将应用场景与科研转化成果精准对接,让科技成果落地生“金”,三大产业创新中心正孕育着无限可能。
高新区是科技的集聚地,也是创新的孵化器。当前,湛江国家高新区“一区多园”已成为新质生产力的前沿阵地。
白云·廉江产业协作创新中心是白云廉江反向飞地暨产业协作平台。
国内首台海洋电磁式可控震源试验样机研制。
“扶摇号”深远海浮式风电装备。
海东园区聚焦海洋装备、海洋能源、海洋生物、海洋科技等领域,海洋新质生产力正在加快培育壮大。东海岛园区内,湛江钢铁、中科炼化、巴斯夫等重大项目和企业不断加快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绿色钢铁、绿色石化两个千亿级产业集群加速崛起。
在海东园区、东海岛园区、海创中心园区共同发力下,湛江国家高新区2023年以占1.3%的土地面积,创造了约27%的GDP,2024年上市公司创新能力排名全国第76位、全省第9位,位列粤东西北第一。
在新能源、农海产品加工、生物医药与健康等支柱和新兴领域,重大创新平台建设也在加快谋划建设,并“牵手”高层次科技领军人才,为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湛江湾实验室、吉林大学林君院士团队共同实施的海洋可控震源第三次海试在乌石海域顺利完成;广东海洋大学、广东恒兴饲料实业股份有限公司等携手为海水鱼定制“健康营养食谱”;国家耐盐碱水稻技术创新中心华南中心玻璃温室内,耐盐碱植物种质资源创新团队正在探索盐碱地精准改造与推广种植的新种质、新技术,让“不毛之地”变成“希望的田野”……借助一个个“中”字头科研机构、院士团队的硬核科研实力,湛江不断积蓄腾飞的“新”动能。
向“新”而行,既要“引进来”,还要“走出去”。湛江8个科技创新“反向飞地”,以“研发在珠三角,制造在湛江”的全新模式,为企业引来源源活水。
海上牧场“恒燚1号”。
电动复合翼无人机。
国家耐盐碱水稻技术创新中心华南中心,科研人员在进行实验。
看!传统产业的向“新”力
在东海岛上,成吨原油从港口进口,被送至中科炼化厂区灌区,加工后运输出口。在原油进厂后,该公司开发的7种替代原进口产品,解决了炼化过程中“卡脖子”的难题,促进了大型炼化产业生态化发展。
自研国产催化剂,解决“卡脖子”难题,通过自研技术,在炼化原油过程中,中科炼化便用首创自有的技术“煤制氢”——通过煤来制造氢气,年产可以达到18万吨。
科技创新是产业创新的源头活水。这一年来,湛江坚持科技面向经济主战场,推动产业链和创新链深度融合,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将“科技力”转化为“生产力”,将“科研成果”转化成“发展硕果”。
雷州半岛,南海之滨,处处涌动着向“新”力——
宝钢湛江钢铁国内首套百万吨级氢基竖炉项目采用全球首创的“氢冶金电熔炼工艺”,颠覆了传统钢铁冶炼工艺,成为氢冶金技术的世界研发中心。零碳高等级薄钢板工厂项目建设如火如荼,将对推动钢铁行业绿色低碳转型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巴斯夫湛江一体化基地一体化技术中心正式启动,推动一体化工艺、智能实验室、智能物流、可持续发展与碳管理、数字化等方面的创新;
中国海油研发的南海高温高压钻井关键技术及海洋油气开发装备,有力提升我国在高温高压领域的国际竞争力;
湛江湾实验室以锻造南海科技栋梁为发展愿景,聚焦海洋装备、海洋能源、海洋生物这三大科技前沿领域,与中国海油深入合作研制出我国首台海洋油气探测可控震源样机,研制出国内首台适应深远海工况的海上浮式风电装备在徐闻海域投入试验,开发出国内首套50kW级海洋温差能发电系统试验平台,将创新的火花凝聚成推动产业升级的澎湃动力。
“从0到1”的原始创新,“从1到10”的科技成果转化,“从10到100”的科技成果产业化……在这些产业创新的核心力量带动下,巴斯夫、湛江钢铁、中科炼化、中海油、廉江核电等行业巨头在各自领域不断实现技术飞跃,以科技供给推动重大产业发展。
近年来,湛江聚焦建设区域创新中心目标,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大研发投入,不断提高湛江科技创新支撑产业发展的整体实力。其中,上年度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已逾40亿元,排名粤东西北第一,投入强度达到1.09%,成功迈入1.0大关。全市技术合同登记金额6.2亿元,同比增长265.36%,超过了粤东西北其他地市的总和。
湛江湾实验室。
中科炼化现代化厂区里,机器人正在进行巡检。
繁忙的湛江港。
“低空”起飞 城市更“智慧”
3月18日,一架电动复合翼无人机从徐闻港起飞,充分发挥“空中之眼”的动态监管效能,成功实现对整个琼州海峡水域的全覆盖巡航。“科技+监管”的深度融合,为湛江辖区海上交通安全监管注入创新活力。
视线从海面拉回到田间地头,春耕春播正全面展开,随处可见抢抓农时的忙碌景象。旋耕翻地、播种施肥……一幅幅春耕画卷徐徐展开。在遂溪县黄略镇的农田上空,大型植保无人机正在精准高效展开施肥与病虫害防治作业。
近年来,湛江着力培育壮大数字经济,加快推进城市全域数字化转型,全面赋能湛江跨越式、高质量发展。
2024年是低空经济发展元年,湛江的天空处处充满着新“机”遇。湛江—海口“空铁联运”、儋州西庆—湛江吴川航线、海口—湛江低空交旅融合航线陆续开通,无人机进行输配电线路精细化巡检实现航线覆盖率100%、机巡策略执行率100%,无人机血液运输航路首飞、无人机医疗标本配送航线成功通航……从电力设施巡线巡检、乘坐直升机饱览海岛美景,到无人机应急救援、物流运输、海洋巡检、工程建设等,湛江低空经济从概念走向现实,从“空中飞”走向“落地用”,赋能高质量发展“新质”引擎。
这一年,湛江市推出《湛江市推动低空经济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2024—2026年)》,抢抓当前低空经济产业密集创新、高速发展的战略机遇期,谋划发展低空经济,推进未来空中交通场景开放应用、产业生态构建、商业模式的数字化创新,开辟新质生产力新赛道。未来,湛江将通过加快构建“1+4+40”的机场体系,拓展丰富多元应用场景,打造低空经济“材料链”和“配套链”,力争低空经济产业规模达到10亿元以上。
乘“数”而上,以“数”赋能,逐“数”兴业。这一年,湛江在数字化热潮中抓住转型“密码”,以开展省级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城市试点工作为契机,探索成立数字化转型促进中心,研制一批小型化、快速化、轻量化、精准化、自主可控的数字化产品和行业系统解决方案。
通过厚植沃土,湛江以“数据之花”结出“产业硕果”。登榜中国“2023城市数据要素市场发展100强”,连续两年跻身数字城市“百强榜”,廉江市和吴川市入选广东省城市全域数字化转型县级试点名单……在数字赋能下,湛江这座城市更“智慧”。
机械化插秧。
新型机械春耕播种。
你我身边时时有“新”意
今年央视春晚舞台上,机器人演员闪亮登场,与人类演员扭起了秧歌;深圳人才公园里,人形机器人灵活奔跑的视频再度火爆出圈;全国以及各省、市两会现场,AI主播、数字人记者等实时播报让会场充满了“科技感”“未来感”。而在湛江,层出不穷的前沿科技同样让我们在生产生活中时时感受到“新”意。
对于用手机办理公积金业务的王小姐来说,“新”意是公积金业务咨询、政策解读及操作指引的全场景服务,以及7×24小时高效、便捷的交互体验;
对于物流公司报关主管杜先生来说,“新”意是西部陆海新通道境内段铁路运费计税价格扣减迎来数字化升级后,“申报就像手机点外卖一样简单”;
对于求职者小林来说,“新”意是在招聘会现场点一下智慧就业服务平台一体机的屏幕,就能得到平台AI“数字人”熟练、耐心地解答,并迅速生成一份求职简历;
对于海上牧场的养殖人员来说,“新”意是无人投料船自动投喂、金鲳鱼接连跃出水面抢食的“数字养鱼”生动画面。
眼下,在湛江这座充满活力的城市中,新技术、新业态和新模式的不断涌现正在引发一场变革,重塑城市智能生活。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人才是科技创新的第一资源。创新的事业呼唤创新的人才。当前,随着湛江进入加快发展的黄金机遇期和战略窗口期,对各类人才的需求更加迫切。
今年1月14日,广东省高新区高质量发展专题培训班开班仪式在湛江湾实验室举办,进一步加强各高新区之间的互动交流;3月19日,湛江湾实验室与湛江市技师学院举行“技能+科研”合作签约暨海洋牧场技能人才培训开班仪式,共同为湛江市海洋牧场建设培养一批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一场场培训交流活动,碰撞出创新的火花。
近年来,湛江持续深耕“人才第一资源”优势,通过启动重大人才工程,引进国际国内高层次创新创业团队18个、已认定湛江市高层次人才16441人,其中A类187人、B类3207人、C类13047人;持续推进“领航计划”,支持引进11个国际领先、国内领先、省内领先团队,集聚引进科技部“高端外国专家引进计划”人才、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等海内外高层次人才60多人,培养博士、硕士等骨干科研人员90多人;实施青年人才创新项目,2021年以来共立项60个,支持经费450万元,构筑坚实的人才队伍。
眼下,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等技术的高速发展,催生了大量的新职业、新岗位和新就业机会。人工智能训练师、网络营销师、无人机操控员等新职业在湛江方兴未艾,见证着社会发展的新活力。
当港口码头吞吐着全球货物,当钢铁厂区的“机器人员工”精准挥舞“手臂”,当海风驱动巨型风车点亮万家灯火,这座城市的筋骨里已注入新质生产力的澎湃动能。从海洋实验室探索深蓝奥秘,到田间地头架起数字农网;从传统渔业嫁接冷链物流的翅膀,到产学研用织就创新生态,向海而生的湛江,“含新量”还在上升。未来,这座城市如何以科技为桨,在时代的大潮中劈波斩浪,让我们拭目以待!
未经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