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湛江云媒账号

聚焦“人工智能+” 代表委员专家建言献策

2025-03-27 09:25 来源:湛江日报 作者:记者范子华 陈彦 潘洁婷 李亚强 见习记者黄芷倩

遂溪电商产业园里大数据平台展示各种商品销售情况。记者欧阳泽 摄


今年年初,湛江籍科技精英梁文锋研发新一代AI大模型DeepSeek,极大提升湛江在国内外的知名度的同时,“如何对接DeepSeek应用”“如何利用AI破解业务痛点”“如何利用AI促进产业发展”等话题成为了社会各界热议并积极探索的焦点。

2月份以来,湛江市持续拓展AI应用场景,市司法局启动了全市政府部门首例AI大模型深度应用鲲鹏矩阵,12345政务服务便民热线平台正式接入DeepSeek技术,基于国产化技术栈打造的DeepSeek-R1 671B大模型在政务云平台成功上线运行,市住房公积金中心也启用了“公积金AI小助手”。

今年市两会期间,人工智能热度不减。市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实施“人工智能+”行动,大力建设人工智能创新平台和产业园区,推动与粤港澳大湾区共建“AI产业协同创新园”,打造AI渗透之城、边缘AI应用产业之城。

在数字经济与新型工业化深度融合的新浪潮中,湛江如何通过人工智能驱动城市转型,成为会场内外代表委员、专家学者讨论的焦点。

以AI“智慧之眼”优化交通治理

飞速发展的人工智能技术,在各个领域的应用正不断拓宽。目前,一些城市正尝试通过融合大数据、大模型、数字孪生等技术,优化城市交通治理。

随着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湛江市的车辆保有量也在逐年增加。截至目前,湛江市车管部门已登记注册的摩托车、电动车保有量达300万辆。而当前我市对摩电车辆的治理,尚存在监管困难、交通违法行为识别困难和宣传教育不足等问题。

如何对电动自行车进行监管、减少交通事故的发生,也成为当前加强城市治理的一道必答题。

市人大代表陈梅建议,可通过建设湛江智慧交通AI劝导平台,对电动自行车进行监管,减少交通事故的发生。

陈梅指出,可利用该平台对电动自行车的驾驶行为进行实时监控,当检测到违法行为,如闯红灯、逆行、未戴头盔等,系统能够快速识别并抓拍,将违章记录上传至监管中心,实现线上锁定证据、线下处罚的闭环管理。通过远程实时监管系统,监管人员可以远程查看电动自行车行驶状态。

同时,通过AI“智慧之眼”,可在检测到逆行、行驶在机动车道、超载、闯红灯等违规行为时,通过多种方式推送告警消息给工作人员;识别超载、不按道行驶等危险驾驶行为,并及时发出警报,提醒驾驶员注意安全,减少交通事故的发生。

陈梅表示,AI技术在电动自行车监管中的应用能够有效提升交通管理效率,减少交通事故,为我市交通规划提供可视化数据支持,共同打造安全、有序、文明、畅通的道路交通环境。

湛江湾实验室智慧渔业研究中心,大屏幕上直观显示深远海养殖平台实时数据。 记者李忠 摄

布局“人工智能+”

赋能湛江高质量发展

现代农业、海洋经济、临港工业是湛江的支柱性产业,应如何推动其与“人工智能+”深度融合?

市人大代表李小军表示,应前瞻性布局“人工智能+未来产业”项目,组建“未来产业创新联合体”,以“人工智能+”为核心引擎,推动湛江传统产业智能化升级、新兴产业集聚发展,打造“AI+特色经济”样板。

在“人工智能+现代农业”方面,可以建设南亚热带智慧农业示范区,引入AI病虫害识别系统,联合华南农业大学、华为农研院、极飞科技等技术方,实现精准施肥、节水灌溉;打造农产品区块链溯源平台,对接网络电商,提升“湛江芒果”“徐闻菠萝”等品牌溢价;设立“数字农场”认证标准,对农业合作社AI设备采购给予一定补贴。

在“人工智能+海洋经济”方面,建立湛江湾实验室部署智能养殖模型,开发“AI鱼医生”系统(监测对虾白斑病、金鲳鱼生长周期),联合湛江水产企业推广应用;支持广东海洋大学创设AI交叉学科中心,开设“AI+海洋科学”专业,与鹏城实验室合作培养复合型人才;设立海洋AI创新基金,对生态保护类技术研发给予税收减免,建设红树林生态AI监测网络,利用无人机+卫星遥感实时预警非法捕捞、生态退化。

在“人工智能+临港工业”方面,智能化升级湛江港,引入无人集卡、自动化岸桥,联合招商港口集团打造“5G+AI”智慧港口,降低物流成本;建立宝钢湛江钢铁基地AI节能系统,开发高炉能效优化模型,降低吨钢能耗。对港口、钢铁企业智能化改造提供低息贷款,优先保障工业用地等。

利用AI助力脱贫人口分析

今年市两会期间,市政协委员罗青文聚焦AI的应用,提交了“AI助力脱贫人口分析”的提案。在他看来,湛江作为广东省的人口大市与农业大市,正奋力跑好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接力赛。

“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目前我市城镇化水平相对较低,农业农村人口占比较大,后续的巩固和防止返贫的工作依然较为严峻。”罗青文指出,当下,湛江在推进乡村振兴的道路上,仍需持续精准发力。在数字化时代,应充分借助AI人工智能这一强大的信息技术,为防贫工作提供坚实有力的技术支撑。

罗青文表示,AI技术可以通过大数据分析,构建多维度的监测体系,对脱贫人口的收入变化、就业稳定性、家庭突发状况等进行实时监测。一旦出现可能返贫的风险因素,AI系统能够迅速发出预警,让工作人员及时介入,采取针对性帮扶措施。此外,利用AI还能对乡村产业发展数据进行深度挖掘,精准分析市场需求,指导产业布局与升级,推动产业振兴。

借助AI人工智能技术,不仅能在预警、监测等方面推动防贫工作高效开展,还能为乡村产业振兴提供科学决策依据,进一步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助力湛江乡村稳步迈向新发展阶段,实现经济繁荣、生态宜居、乡风文明的美好愿景。

湛江湾实验室内展览厅一角。记者殷翊展 摄

赋能湛江

“AI+中医药”发展

湛江是道地南药主产区之一,广藿香、穿心莲、高良姜、香附等南药久负盛名。在今年的两会上,市政协委员黄生聚焦人工智能,提出关于引入DeepSeek大模型促进“AI+中医药”创新发展的建议,为湛江中医药产业的现代化转型升级描绘了一幅崭新蓝图。

教育是产业发展的根基。黄生建议,借助DeepSeek助力湛江中医学校等院校及科研机构开展珍稀中药材种质资源的调查与繁育工作,建立种质资源库和鉴选体系,为产业发展提供坚实的人才与资源支撑。

在产业发展方面,实施龙头培育工程,鼓励企业兼并重组、创新升级,推动经典名方及创新产品的开发。同时,挖掘传统中药制剂技术,打造中医药经典产品,培育“湛药”品牌,通过举办各类展会提升品牌影响力。

人才队伍建设与市场流通体系完善同样关键。推进名中医传承工作室建设,培养中医骨干人才;加快传统药材市场改造,建设现代物流园与交易中心,创新交易模式。此外,发展“中医药+旅游”,推动产业融合,满足群众健康养生新需求。

值得一提的是,黄生还关注到医疗诊疗领域,提议在各级医疗机构应用“AI+中医”,快速诊断疾病,构建高效分级诊疗体系,推动中西医融合,实现“治未病”,让古老的中医药在AI技术的加持下,更好地服务湛江百姓,为湛江中医药事业发展注入新活力。

推进“AI+政务”与“国资云”建设

打造智慧城市新标杆

在湛江市司法局行政复议科,有关负责人吴聪正使用“湛江市司法局AI大模型鲲鹏矩阵”的智能终端,短短30秒便生成了一份逻辑清晰、法条援引准确的审查意见书。过去这类复杂的文书需要半天时间撰写,现在只需审核修改即可。

作为全市首例落地的政务大模型深度应用工程,“鲲鹏矩阵”已在湛江市司法局16个重点模块实现应用,形成争议焦点分析、智能案件管理、法律知识引擎、文书生成助手四大标杆场景,在湛江司法行政全链条的应用持续优化升级。湛江智能案件中枢的行政复议申请自动分类准确率提升至95%,案件矛盾焦点识别准确率达90%,合法性审查意见自动生成率达75%;决策智慧大脑对案件矛盾焦点识别准确率达到90%,输出的可视化分析报告为司法决策提供有力支撑。

而同步推进的“国资云”建设也显现战略雄心。市国资委负责人介绍,该平台将整合高性能国产化算力资源,构建标准化AI工具库与数据共享体系,为市属企业提供安全可控的算力中心、智能化的AI中台、场景驱动的应用平台三大核心支撑。未来,湛江“国资云”将成为湛江国企数字化转型的“数字中枢”,为企业降本增效、强化监管提供核心支撑。湛江城发集团作为首批试点单位,将在“国资云”赋能下,率先探索“云+AI”融合模式,为全市国企数字化转型提供示范路径。

湾区合作要“反向创新”

深耕本土化场景

“与大湾区共建创新园,目标绝非简单复制出第二个南沙AI产业园,而是要精心打造一个‘AI试验场’。”近期,“与粤港澳大湾区共建AI产业协同创新园”的规划,引发了专家对区域协作模式的深度探讨。广东海洋大学彭小红教授指出,“大湾区在技术研发方面具有显著优势,而湛江则拥有丰富多样的应用场景。然而,双方的合作不应仅仅停留在‘湾区负责研发、湛江负责贴牌’的浅层次模式上。”

她创新性地提出了“反向创新”的合作路径:湛江因其独特的地理和气候条件,拥有如台风频发的港口调度以及跨省域农产品流通等极具特色的场景,这些场景为解决特定难题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湛江可以充分利用自身在农业、港口等方面场景的独特性,与大湾区携手合作,共同攻克“小众但刚需”的技术难题。

为此,她建议在创新园内设立“极端天气边缘AI实验室”和“热带农业大模型训练基地”,将湛江面临的现实“痛点”巧妙转化为推动技术突破的有力“支点”。以湛江港为例,货轮调度工作常常受到台风频繁侵袭的影响,对此,可以联合高校的专家力量共同研发“抗极端天气边缘AI系统”,待该系统研发成功后,再将其反向输出到其他具有类似需求的港口城市,实现技术成果的广泛应用与推广。

位于徐闻的中国菠萝电商产地直供基地,工作人员通过中国菠萝产销大数据平台了解市场行情。记者张锋锋 摄

构建“农业数据中心”

激活传统产业动能

“湛江海养珍珠产量占全国的2/3,对虾养殖产量约占全国的1/4。小家电企业密度居全省前列,但这些优势产业正面临‘大而不强’的瓶颈。”湛江市青年发展现代农业促进会秘书长王世超指出,AI赋能不是简单替代人工,而需构建“数据-模型-场景”的闭环体系。

王世超建议,在AI赋能水产养殖方面,湛江可以依托各运营商5G网络,推广太阳能供电的水质传感器,实时采集虾塘溶解氧、PH值等7项核心指标,数据接入公共“热带农业数据中台”。同时,发动广东海洋大学水产学院师生、养殖能手共建数据库,将病害现象转化为标准化数据标签,训练出适配湛江气候的轻量化病害识别模型。

此外,还可以针对湛江小家电产业的应用场景,梳理电饭煲、电热水壶等产品的行业标准、常见缺陷类型,建立全国首个小家电质量知识图谱。如联合岭南师范学院、广东海洋大学计算机系,搭建共享式AI质检车间,在廉江高新产业园建设公共检测中心,部署AI视觉检测设备,中小企业按次付费使用。

活用高校资源

构建“产学研用”一体化生态

“随着与粤港澳大湾区共建‘AI产业协同创新园’、百度智能云(湛江)人工智能基础数据产业基地等项目建设的推进,湛江对AI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大,而湛江本土则拥有包括广东海洋大学、岭南师范学院、广东医科大学等众多高校资源,可以活用高校资源,为湛江AI发展赋能。” 市人大代表何德边表示,湛江可以构建“学科重构-平台共享-成果转化”三位一体发展模式。

他建议,广东海洋大学、岭南师范学院等高校可以在教学中融入更多AI课程,通过学科交叉重构,培养更多有AI专业技能的复合型人才;由有关部门牵头,推动企业与高校联合成立“AI联合实验室”,解决产业难题课题专利“先用后付”——高校AI专利授权本地企业使用时,前两年免收许可费,从第三年起按科技成果转化收益分成。通过这一共建模式,不仅可以培养优秀的AI人才,还可以反哺本地企业的智能化改造,助力湛江AI产业的高速发展。


编辑:徐卫民
值班主任:罗颖露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湛开云(中国)

  • 湛江奋力交出2024年高质量发展的“财政答卷”
  • 政协委员 履职尽责
  • 兑现“民生清单” 提升“幸福指数”
  • 千吨产线技改升级 再次突破PHA量产瓶颈
  • 市妇联携手恤孤助学会助力困境学子
  • 中华白海豚“组团”戏水湛江雷州湾
    热点新闻排行
  • 月点击
  • 周点击
  • 日点击
  •   
数字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