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昊声摄
站在位于廉江市车板镇西南部英罗港出海口的南沙联围海堤上,只见低矮的土质海堤因长年受海风潮水侵袭而变得单薄破旧(如图,记者 孙昊声 摄),堤面不过两三米宽,窄处仅容一人通行。就是这么一条建成已有60年、防潮能力仅达5年一遇标准的土堤,艰难地将北部湾海水阻隔在外,保卫着堤内18个自然村3.08万人的生命财产安全,以及3.56万亩耕地。而这只是湛江江海堤围现状的一个缩影。
今年,杨景、李可文等几名湛江籍省人大代表向省人大提出了关于江海堤围除险加固工程的议案,被列为省人大今年重点督办的三大建议之一。前昨两日,省政府调研组莅湛调研,即将铺开的全省海堤达标工程,有望为湛江众多千疮百孔的海堤带来“新生”。
个别海堤60年未修
湛江拥有1556公里的海岸线,占广东全省的46%,集雨面积超过100平方公里的干支流有42条,丰富的岸线资源既是湛江的资本,也是湛江的“负担”——湛江几乎每年都是台风暴潮的受害者,江海堤围建设显得尤为重要。
据市水务部门统计,湛江现有江海堤围1573公里,其中江堤571公里,海堤1002公里,捍卫耕地面积340万亩。
而事实上,不少堤围因为年久失修,不但防灾能力减弱,自身都成了危险所在。据水务部门统计,2008年全市受“黑格比”台风袭击而损毁的堤围有131处;2010年受“灿都”台风影响而损毁的堤围101处。这些受损的堤围至今未完全修复。随着进入台风季节,堤围将再次面对可能带来的台风、暴潮、洪水的考验。
“底子薄、摊子大、隐患多、任务重。”副市长伍杰忠在昨天省政府调研组召开的重点江海堤围除险加固工程建设座谈会上说。
“我市的江海堤围大部分建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大多靠群众人力施工建成,防潮能力普遍只有5至10年一遇的标准,而按照堤围工程设计规范,防潮标准要达到20至50年一遇,重点城市要达到100年一遇。”市水务局相关负责人表示。
走在遂溪、徐闻等地海堤上,大都能看到堤外郁郁葱葱的红树林沿堤延伸,如果没有红树林的“削浪”作用,不少土堤在暴潮面前将不堪一击。除了原设计标准偏低、防御能力不强外,还存在诸多问题:工程质量差,配套设施简陋不全,一旦遇灾,很易发生险情。
昨日,前来湛江调研重点江海堤围除险加固工程建设情况的省水利厅副厅长王建成直言,湛江的江海堤围损毁严重,多年修修补补,仍未从根本上解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