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风寄哀思,白菊献大爱。对于医学生来说,解剖学的学习尤为重要,这就离不开那些愿意捐献遗体或器官的“无语良师”“大体老师”。3月30日至4月3日,广东医科大学延续多年的清明追思仪式在校内举行。以“恩重如山默无言,医路传承启新程”为主题的致敬大体老师活动,不仅是一场医学人文的实践课,更是一堂融合生命教育与思政育人的“大课堂”。
3月30日当天,湛江校区举行三场不同类别的追思活动。活动创新增设“生命教育长廊”,以图文影像全景式展现我国遗体捐献事业从筚路蓝缕到蓬勃发展的历程。
据广东省红十字会最新统计,截至2024年12月31日,广东省完成人体器官捐献736例,历年累计达7635例;完成角膜捐献465例,历年累计达6311例;完成遗体捐献260例,历年累计达2426例。然而医学院校对大体老师需要较大,供需矛盾凸显医学教育困境。湛江市红十字遗体捐献接收中心设在广东医科大学,由该校负责遗体捐献的接收和管理工作,2019年至今接收遗体捐献15例。广东高校骨干辅导员工作室(建设项目)——“知行青春”工作室主持人蔡晓颖表示:“大体老师用生命最后的礼物诠释了‘大医精诚’,既是医学教材的编写者,更是医者仁心的播种人。我们将持续推动医学教育、生命文化和人文关怀同频共振。”
湛江云媒客户端原创,未经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