湛江市第十五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六次会议于2025年3月27日以票决方式通过,以下12个项目为湛江市2025年民生实事项目:
一、更大力度稳定和扩大就业。推进家门口就业服务圈建设,统筹就业驿站、零工市场、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等平台资源,实现公共就业服务镇街覆盖,常态化开展线上线下就业供需对接活动,实现城镇新增就业5万人。强化就业能力提升,服务超1.2万人次以上劳动者新增取得职业资格或技能等级证书。
二、开展中小学生“三个习惯”(学习习惯、生活习惯、运动习惯)养成教育。在全市中小学校开展“三个习惯”养成教育,将其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打造“学习之星”“生活能手”“运动小将”系列品牌活动,打造一批“三个习惯”优秀学校、优秀班级、优秀学生。实施课程教学改革,引导学生乐学善学。积极拓展校内校外劳动教育资源,让学生掌握1-2项生活技能。大力培养学生的运动兴趣和运动习惯,保障中小学生每天综合体育活动时间不少于2小时,让学生掌握1-2项运动技能。开展美育浸润行动,打造一批美育特色学校、艺术工作坊,提升学生艺术素养和审美水平。开展家庭教育指导服务,家校共育培养学生“三个习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三、全面织牢校园“安全网”。强化校园安全管理,建设市级校园安全管理中心,完善校车监管平台,有效防范各类校园安全风险事故。开展安全宣教和训练,提升师生、家长安全防范意识和能力。开展网络安全培训及应急演练。加强校园安全防范,持续完善校园“4个100%”建设(即封闭式管理达标率、专职保安员配备率、一键式紧急报警和视频监控系统达标率、“护学岗”设置率达到100%)。
四、实施市区交通畅通工程。开展“小头盔·大安全”专项整治和主题宣传活动,提高交通参与者文明交通意识;重点治理金沙湾片区、万达片区、老街片区等3大片区和人民大道、海滨大道、椹川大道等10条道路,以点带面,务求实效;完善约1.3万米交通护栏,提升城市景观风貌和交通出行环境品质;规范中心城区地下管网更新改造项目占道施工,有效提升道路通行效率;依托摩电AI劝导设备和交通视频结构化系统加强交通秩序管控和重点违法查处,提升整治震慑力和效率;依法整治占道经营行为,还路于民;推动轻微交通事故快处快赔,防止因交通事故造成路面长时间拥堵;健全电动车治理、货车限行等管理机制,完善交通执法依据。通过综合施策,治乱象、理秩序、顺民意、促发展,基本形成安全、有序、畅顺的交通秩序。
五、实行海湾大桥免费通行。自2025年7月起,湛江海湾大桥实行车辆免费通行,有效提高大桥车流通行效率,减少市民通勤时间、减轻群众负担,提升海东新区与中心城区生产要素流通效率,加快推动湛江城区一体化进程。
六、实施城区道路堵点打通行动。打通银帆路、政通路、瑞平路等3条“断头路”和文昌路(原文东路)、龙汐路、银苑路等3个城区交通堵点,进一步完善城区交通路网结构,提升城市道路通达性,让市民出行畅顺。
七、提升城区公共交通服务质量。科学布局城区公交线路,新增、优化、调整公交线路50条,推动城区公交运营线路总长度增加100公里以上。置换一批新能源公交车,保障公交线路运力需求。优化公交专用道建设,推动重点线路连续成网,实现专用道闭环运行。
八、实施适龄妇女“两癌”免费筛查。开展适龄妇女宫颈癌和乳腺癌免费筛查,为全市5.58万名适龄妇女提供宫颈癌和乳腺癌免费筛查服务,提高妇女“两癌”早诊早治率。
九、开展重度残疾人家庭无障碍改造。完成1120户困难重度残疾人家庭无障碍改造,消除或减少残疾人食、宿、行等方面的障碍,改善残疾人居家生活质量,增进残疾人民生福祉。
十、开展鹤地水库碧水护航行动。为保障400万湛江人民生活饮用水和146万亩耕地灌溉用水,在鹤地水库入库支流河口新建水位调控设施1座,人工湿地17万平方米,开展植被修复9.1万平方米;为水库周边畜禽散养户建成粪污处理配套设施700套;实施保水渔业项目,投放鲢鱼、鳙鱼鱼苗约180万尾;在鹤地水库库区范围新建浮岛5000平方米,运行控藻船3艘,建设生态围隔750米,进一步提升湛江人民“大水缸”水生态环境质量,实现更加优质供水。
十一、开展农村生活垃圾治理行动。升级改造村级生活垃圾收集点2500个,进一步规范农村生活垃圾分类、收集、转运和处理。健全农村人居环境卫生管护机制,以农村环境卫生保洁为抓手,优化保洁员队伍,全市村庄保洁覆盖面达100%,实现“村村保洁”。
十二、实行殡葬行业减项降费优服务。落实免除遗体接运、遗体存放、告别厅租用、骨灰寄存、遗体火化、遗体消毒、骨灰盒等七项殡葬基本服务费惠民政策(每宗最高减免1540元),稳妥推进殡葬服务减项降费优服务。创新殡仪机构经营模式,坚持殡仪机构公益属性,有效打击“黑中介”问题,全面落实殡仪服务“好差评”机制。规范经营性公墓管理,严格落实政府指导价,有效减轻群众办丧负担,切实做到伤心事暖心办。
现予公告。
湛江市第十五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六次会议主席团
2025年3月2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