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顾】
亚洲元素 以单体品类形式存在
亚洲美食是一个笼统概念,一般是指包括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日本、韩国、印度、印度尼西亚、越南等地的美食。在过去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亚洲美食餐厅都是以单品类的形式存在于餐饮市场,比如泰国餐厅中只有泰国菜,日本餐厅内独有日本料理等,具有代表性的比如蕉叶泰国餐厅、中森明菜日本餐等。
不少当年曾“坐镇”过亚洲美食餐厅的经营者透露,十多年前,亚洲美食打入广东餐饮市场,虽有难度,但经过一段时间的适应后,已经被消费者接受。“这其中离不开亚洲美食口味与广东人的口味较为接近的先天优势。”观察亚洲美食,不难发现很多熟悉口味的“影子”——日本的“生料”食与南番顺“捞鱼生”神似;至于辣,改革开放以来大批人口的涌入带来的美食多元化,早已令得广东人的口味也“开放”,连“爱辣一族”也日益壮大。
【现状】
集纳所有亚洲味
打从今年开始,广州餐饮市场上出现一定数量的“亚洲美食汇聚餐厅”。所谓亚洲美食汇聚餐厅,即将原来各种单品类的亚洲美食集中在一个餐厅中,此外,还将中国美食涵入其中,但是,并非中国各系列菜都“入列”。“亚洲美食汇聚”之“中国元素”多数指的是香港和台湾两地,粤菜是为“大支”,一般独立存在而不归入其中。
“亚洲美食汇聚餐厅”虽是“新人”却“相对成熟”。“这是基于它‘集大成者’的身份,因为在其之前已有一大批亚洲美食单品类菜作为‘开荒牛’开拓出一片亚洲美食市场,培养起这个分类消费群。”餐饮界人士陈先生讲出了这个重要的基础原因。“而相比过去的单品类店,亚洲美食汇聚的优势在于‘集纳’。品类多样利于吸纳需求各不相同的食客,如果你不爱吃印度菜,可以吃日本菜、韩国菜、泰国菜,选择多样;如果在印度餐馆,那你就只能选择离开。”
【点评】
警惕沦为“大杂烩”
陈大咖(美食旅游撰稿人):我所欣赏的就餐态度,不是比多、比豪,而是一种虔诚的互动。对于这种一次满足几个愿望的亚洲美食汇餐厅,我生怕他们样样平庸,只花力气在时髦的表象设计之上。建议这种餐厅从“质”上入手,做精做细做好,真正形成有机结合,拉开与单品类亚洲美食店的层次感,避免沦为“大杂烩”。
陈永成 (曾任蔡澜厨房总厨):亚洲美食汇聚门槛不高,但要做得出色很难。稍不留心,很容易就成为一种亚洲美食的简单叠加和混搭。亚洲美食汇聚餐厅必须要有实质性的突破与增进,往“全而精”的方向来发展。我认为,整个班底必须要有比较统一的步伐;班底要见过世面,领导者必须要吃过传统的,有创新意识,有厨师底子。要不断地吸纳各方建议进行改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