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的渔港公园.李波摄
二要建立“济困型民生”投入机制,更加关心困难群众的生产生活。
“济困型民生”就是底线民生、救济民生。确保全体社会成员都能温饱无忧、体面尊严地生活,是社会建设的应有之义。我市贫困人口多,扶贫济困任务艰巨。各级党委政府要更加关心困难群体的生产生活,维护他们的基本权益,减少和消除社会歧视和社会排斥,缩小贫富差距,促进社会公平。
要加快建立健全社会救济制度、社会慈善制度、最低生活保障线制度、最低工资制度和扶贫济困制度,形成贫有所扶、灾有所救、残有所助的社会救助格局。探索建立“支出型”贫困群体帮扶机制,在市和县(市、区)建立综合帮扶基金,对群体性民生困难、家庭和个人大重病等突出困难、天灾人祸等特定事件开展帮扶。要突出抓好扶贫开发“双到”工作,明确思路、突出重点、落实责任,大力开展智力扶贫、就业扶贫、产业扶贫,大力发展集体经济,大力推进农村危房改造工程,确保如期完成扶贫开发“双到”工作任务。
三要建立“发展型民生”投入机制,发展与区域性中心城市相适应的社会事业。
“发展型民生”就是顺应人民过上美好生活新期盼的民生,是提升城市综合竞争力的民生。我市城市基础较好,是社会发展水平较高的区域性中心城市,高等教育、职业教育、文化体育等事业一直走在全省前列。
进入新的历史发展时期,省委、省政府赋予了我市奋力争当粤西地区振兴发展的龙头的历史重任,我们必须在全力做大做优经济“蛋糕”的同时,高水平谋划、发展好社会建设,大力提升城市综合竞争力,提升与区域性中心城市相适应的社会发展水平。
重点推进大型体育运动中心、大型商务中心、大型文化中心、大型职业教育中心、大型交通枢纽中心、政务服务中心等“六大中心”建设,推进国家卫生城市、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国家生态园林城市、国家低碳发展示范城市、全国文明城市等“五市同创”,全面加快骨干医疗机构建设和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全面加快骨干文化设施建设和公共文化体系建设,努力提升湛江作为粤西中心城市、区域性国际城市的软实力、竞争力和城乡居民生活的舒适感、幸福感。
各县(市、区)也要根据经济发展情况,不断提高民生事业的发展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