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3月31日,是第30个“全国中小学生安全教育日”。(4月2日《湛江日报》)
交通安全,牵系着千家万户的幸福,关乎每一个人的生命财产安全。开展交通安全教育,校园无疑是最为关键的前沿阵地。中小学生的交通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相对薄弱。但与此同时,他们又是未来社会交通的主要参与者。近年来,涉及青少年的交通事故不时能在社交媒体上刷到,部分原因正是由于他们对交通规则的认知不足、安全意识的淡薄。因此,培养中小学生逐渐树立起正确的交通观念,培养良好的交通习惯,能从源头上减少交通事故的发生。这也是培养中小学生良好生活习惯的其中一个重要方面,与湛江教育部门当前大力推动的“三个习惯”培养不谋而合。
从一些地方学校的实践来看,开展中小学生交通安全教育,容易陷入一些误区,应当引起各方警惕。
有的地方将校园交通安全教育的资源过度倾斜于所谓的示范校、重点校,严重影响了校园交通安全教育的覆盖面。交通安全关乎每一个孩子的生命健康,不应因学校的知名度、办学规模而有所区分。那些普通学校的学生同样需要系统、专业的交通安全教育。以一些偏远地区学校为例,周边交通设施相对落后,道路状况复杂,学生上下学途中不是面临着更大的安全风险?对此,学校要主动做好联系沟通工作,邀请相关专家、工作人员走进校园进行面对面宣教互动。同时,结合学校周边的道路交通情况,制定贴合上下学高峰时段的交通疏导方案,为家长和学生们营造更加安全的出行环境。
很多学校已经意识到,校园交通安全教育应摒弃传统单一的灌输模式,走向多样化、趣味化。但即便采用了制作动画片、短视频等方式进行宣教,依然收效甚微。这是因为,尽管采用了时下更受欢迎的宣教模式,但无论是从创意策划还是内容制作上还是与学生需求“脱节”。先进的传播方式并不意味着一定能带来良好的教育效果。我们必须清醒认识到,只有在内容上真正“打动”学生,才能实现“入脑入心”、外化于行。另外,这些交通安全宣教动画片、短视频创作不易过度娱乐化,否则大家都当一场“喜剧”来看,谁又能真正认识到违反交通规则可能承担的严重后果?
部分学校在交通安全教育中只劝不罚,使得一些交通违规行为得不到及时纠正。部分学生和家长对交通安全的重视程度不够,存在诸如不佩戴头盔、逆行等违规行为。如果只是进行口头教育,而不采取相应的处罚措施,这些违规行为很可能因“不方便”“赶时间”等借口,被视作一纸空文。适当的处罚可以起到警示作用,学校要把养成“三个习惯”重视起来,对不佩戴头盔的学生进行恰当的批评教育,这样才能有效增强他们的交通安全意识。
交通安全教育,从校园启航。它需要学校、家庭、社会各方携手共进,通过创新教育方式、丰富教育内容、加强教育实效,为孩子们打造一个安全、有序的交通环境,让交通安全的种子在孩子们的心中生根发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