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湛江云媒账号

珠海一镇政府花钱请信访户告自己 法院不受理

2014-12-09 09:57 来源:南方都市报 作者:杨亮

    珠海平沙一百多名老人因不满30多年前的企业改制中,身份从国家干部转换为企业职工,退休后待遇较公务员相差较大,奔走信访十余年。为了引导这群“信访户”走法律途径,当地镇政府去年通过一家镇属国企垫付了26万元诉讼费,帮助老人请律师打官司告自己。

    身份变了退休待遇差两倍多

    这群信访户均系平沙华侨农场老职工,历史上的身份为“国家干部”。农场上世纪70年代因接受大量越南归难侨一度成为广东的明星企业,原来长期实行政企合一的管理模式,除农场外,还建立了糖厂、机械厂、砖厂等众多经济实体,拥有自己的公检法系统、医院和学校。

    1990年,珠海对平沙华侨农场进行改制,成立县一级单位平沙管理区。农场在省人事局在编的370名”机关干部”面临重新安置。

    100多名老人在一份书面投诉材料中称,改制中,珠海市编委只给了平沙管理区180个编制名额,包括他们在内的约190名“国家干部”因为超编,转为企业合同制职工,不再享受政府财政供养同等待遇。

    “以前职工待遇和公务员待遇相差还不大,大家也就没有特别在意。”参与信访的陈炳钊退休前是华丰方便面的党委书记。今年80岁的他坦言,其1993年左右退休,当时每月退休金约为130多元,与公务员差不多,但自上世纪90年代末开始,企业和公务员的收入差距逐渐拉开,“我在华丰一个下属,因为在改制中保留了国家干部身份,退休后拿一万多块钱,我现在只有3000多,相差两倍多。”

    有老人估算过,同时退休,这么多年下来,他们比以公务员身份退休的老同事少领六七十万元。

    自2002年开始,190多名老人推举出代表不断信访,要求恢复公务员待遇。

    国企提供诉讼费花了26万元

    十余年来,廖培新和陈炳钊等没有在家享清福,而是成了信访部门的常客,“最多的一个月要去十几次。”190多名老人如今至少20多人已去世。

    2012年,政府积极引导老人们走法律途径维权,初衷是如果法院判决老人应恢复待遇,政府就按判决执行,如果法院判决老人的要求不合理,老人们也可以息访。

    老人们证实,他们当时说没钱,打不起官司,2013年平沙镇相关领导开会,决定由当地镇属国有企业振平控股公司出诉讼费,帮助老人请律师。

    老人们介绍,2013年6月开始,经过前期准备,他们找了两个律师走司法途径,逐层向珠海市劳动人事争议仲裁委员会、金湾区法院、珠海市法院提出申请,但官司没有等到开庭均被驳回。

    “政府出钱请人打官司在我的职业生涯中还是第一次碰到。”参与代理该案的律师谢彦纪评论说,“虽然劳动部门和法院最终没有受理这起复杂的案件,但政府引导信访户打官司仍有很大的正面意义,彰显了政府尊重法治,建设法治社会的决心,从这一点而言应该肯定政府的举动。”

    谢彦纪坦言,原来协商这起官司打下来整个诉讼费用要49万元,因为后来进行到半途被驳回,所以他和另一名代理律师只拿了一半也就是26万元诉讼费用,钱是国企给的。多名信访户证实了这些话。

    走司法途径遇挫后,老人们今年又开始信访。

12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湛开云(中国)

  • 惠风拂南国 繁花竞港城
  • 徐闻冬松大桥全线梁板架设顺利收官
  • 共赏民俗文化
  • 湛江市首届“都市丽人杯”女子网球赛开拍
  • 福建:“海上牧场”春耕忙
  • 意向投资金额超千亿元 央企投资湛江信心足
    热点新闻排行
  • 月点击
  • 周点击
  • 日点击
  •   
数字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