沿着207国道乘车到达英利镇,然后从英利古墟沿着路旁雄伟的“雷州半岛之脊”——鹰峰岭向东,在山间村道行驶约8公里左右,便能看到很多被岁月浸渍得斑驳的青砖黛瓦,渐渐的,像极了素淡朦胧的水墨画的历史文化名村青桐洋村便出现在眼前。据了解,村中至今仍完好地保存着清代建筑群。于是记者一行小心翼翼地走进这些古老的建筑里,寻访它的前尘往事。


重视教育 人才辈出
据清宣统三年《徐闻县志》和村史所记载,青桐洋村始建于明隆庆年间,迄今为止已有400多年历史。该村明、清至民国时期均隶属于徐闻县青桥乡,1961年3月随英利一起划属海康县(现雷州市)行政管辖。下车走入古村,在翠竹婆娑、大树参天中顿觉古色古香、安静悠闲,充满一种祥和恬淡的气氛。绿阴如盖的古树下坐满了纳凉聊天的老人,他们神情悠闲、恬然自得!
据清宣统三年《徐闻县志》中记载:明清时期,青桐洋村是徐闻最大的村庄之一,因村大人多且名人辈出曾号称“徐闻第一村”。村中以吴姓为主,而青桐洋吴氏在当时的徐闻又是有权有势的名门望族之一,再加上其位于县境北部而有徐闻的“北霸天”之称!
听村里的老人介绍,青桐洋村历来崇学尊师重教。村里人再穷再苦,也要把子弟送到学堂读书识字,并世代传承。村人走出青桐洋古村,走向外面更广阔的世界,但不管他们离开故土多久多远,古村的祠堂是他们不变的记忆和永远的牵挂。据了解,明清两代,青桐洋村中有科名者134人,出仕者83人,这些人功成名退后,便利用声望集资建祠堂。于是,为后代留下了一笔丰厚的文化遗产。
据说青桐洋村最早的祠堂建造于清代乾隆年间,当时村人吴培超中武进士后,曾官居察斡,后因不满朝政,辞官回徐闻县城隐居。而村中最大的刚栗公祠,坐落在村东,建筑面积2350平方米。清光绪年间,由告老还乡的清光绪徐闻贡生、直隶州同吴运环和其弟吴运申主持营建,经三年才修建完成,轰动了整个徐闻县乃至高、雷、琼、廉四府,建成后参观访谒者络绎不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