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湛江云媒账号

寻根:湛江人不可不知的“黎话”历史

2014-09-10 11:07 来源:湛江旅游 作者:所知宋末迁居湛江各县市的莆田人还有
  元明时期莆田人继续南下

  元、明两代,莆田人在湛江地区为官的很多,如元朝的雷州知府黄行可、林民止,同知朱子宣,通判陈宗虞、方山,推官李文献等;明朝历任的海北巡道(驻廉州,辖雷廉二郡)方良永、陈伯献、方万策、游伯槐;海康知县王诰、陈遂、林齐圣,典史郑桂、陈大辉、陈科、胡秀;遂溪知县柯重光,县丞陈朝政;徐闻知县郑普、康云程,典史黄镗、郑一庸、苏朝举,经历黄大会、朱杞;宁海巡检余芳,东场巡检肖良;雷州府儒学教授朱阙石,训导王正;徐闻儒学教谕李天民、王等等。由于莆田和湛江地区都处沿海,湛江的闽人不少,政治环境、语言环境等又较适合,莆田原是抗元最坚决的地区,为逃避蒙古人的迫害,莆田人南迁湛江的日益增多。如遂溪许屋村的许姓是元朝至正年间(1341~1368年)从莆田迁来,吴川中山的郑屋村郑姓是元初迁来。也有的是宦满定居的,如元延佑六年(1319年),莆田举人黄昱任石城县尹,致仕后定居于廉江上县村,其次子黄思温举明经为广西博白教谕,宦满后居吴川,为岭头街与大岸黄族始祖。明代莆田人迁居湛江最频繁,迁来的有:东海民安丹蓼村林姓,西山村沈姓;遂溪洋青陈屋塘陈姓;徐闻曹家村曹姓,北英村蔡姓,北注村先民;海康南罗村雷姓;廉江平山村黄姓,龙湾肖村肖姓;吴川杜村杜姓等。莆田陈启明代中叶赴任琼州知府,宦满后卜居于遂溪桃溪。莆田大井村人徐福明正德年间官高雷武职,其子许耆英为五品荫生,嘉靖十五年官广西、宣化营守备,定居坡头博立村成为博立及木棉村许姓始祖。
  到了清代,仍有不少莆田人迁到湛江。如东海岛东山村的庄姓,青蓝村的宋姓;遂溪县岸基村的季姓,北谭安塘的陈、袁等姓;徐闻后坑村的侯姓,东莞村、边胆村、城南乡内村园等先民,六黎村的黄姓及欧阳氏;廉江市龙湾镇肖村的肖姓等等。

  据史料记载,元代高州府(辖高州、化州、吴川等县)仅4.3万人口,雷州府(辖海康、徐闻、遂溪三县)人口也只有12.5万人。至明代,高州府为6.8万人,雷州府发展到22.6万人。清代雷州府百姓有的逃往东南亚(如陈尚川所领导的抗清军队四千多人迁往越南),有些迁往其它省、府,人口流失严重,只剩下5.9万人;高州府人口则增加至18.6万人。唐、宋以来,福建的经济、文化都要比粤西先进得多,福建莆田汉人南迁不断增多,加速了开发雷州半岛及粤西的步伐,他们与本地百姓溶成一体,为本地的经济、文化发展写下了不可磨灭的、光辉灿烂的篇章。

  雷州话属闽南语系,是汉话及闽语逐渐与俚语交融的产物

    雷州话流行通用于雷州半岛,它与电白话、海南话、潮州话同属“姐妹语系”,属闽南语系的一种次方言。雷州方言始于秦汉,由入粤的汉人带来官话及闽语逐渐与俚语交融,形成本土化语言。雷州话有17个声母,47个韵母,8个声调,具有独特的语音、词汇、语法规范,其词汇、读音、语法等方面逐渐与母语、姐妹语产生了差异性变化,深化为雷州半岛的地方语言。

  雷州话得名于古雷州分布于整个雷州半岛因历史上这于区域属于古雷州府之管辖在内,所以称为雷州话。今湛江地区本地人又称为“黎话”,乃是当地通俗的语言。

  雷州话通行范围很广,分布于湛江市属的雷州、遂溪、徐闻、麻章、东海、赤坎、霞山、廉江、坡头等县、区乡镇。人口覆盖600多万,是广东4大方言之一。

  雷州城的雷州话是雷州话代表方言,是正音(因雷州城历史上汉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至清末,一直是州、郡、道、路、军、府治,成为雷州半岛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现出版有《雷州话注音字汇》、《雷州话方言词典》和《雷州方言志》。

  雷州话方言可分为“性质状态”和“俗语、谚语、歇后语”两个大类。其中性质状态涉及的与官方语言相近,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等,而“俗语、谚语、歇后语”便是海康方言中的一大特色,其广泛应用于日常生活,雷剧,墓志铭,涉及天文地理,衣吃住行,时令,文化教育,迷信,动植物,人品,行为性质等方面,有单音词,复音词,又可分为AABB式重叠,ABAB式重叠和ABB式重叠等。

  在雷州方言里头,“土”和“通俗”乃其一大特色,“土”,来源生活或取材生活,在现实生活中能找到相关的来源,如“上轿包脚”,古代妇女常把脚裸以下的部分包扎起来,也就是所说的“三寸金莲”,在海康古代,没有把脚包扎成“三寸金莲”的女人是嫁不出去的,或者被世人骂成不守妇道,上轿,出嫁的意思,在出嫁的时候才包扎脚,那就是懒惰,比喻平时没有准备,事到临头才慌乱准备,又如“公仔抬高就见脚”,公仔戏,雷州半岛的一种木偶戏,由人来操纵其动作形态的变化,当人把公仔高举起时会不自觉地把木偶的一些缺点或短处暴露出来,所以“公仔抬高就见脚”的意思是没有真才实学,一遇上情况便暴露出了马脚。

  由雷州话衍生的半岛民间艺术

  雷州歌,用雷州话演唱的民歌。汉代形成于今雷州市,流行于雷州半岛。是广东四大方言歌之一,也是中国131个歌种之一。其格律严谨,每首四句,每句七字,一、二、四句的尾字押韵,第二句的第四字、第四句的第四字和尾字都用阳平声,第二句尾字则用阴平声。每句句首都可加两三个字,叫“歌垫”。其表现手法有赋、比、兴以及双关、重叠、连珠、倒装等10多种。歌唱形式有独唱、对唱等。民间男女老幼都会唱,遇事随口即唱,出口成歌。

  雷州音乐是雷州的民间器乐曲。始于明盛于清,流行于整个雷州半岛湛江地区。雷州音乐按演奏形式可分为:将军令,气氛热烈,气势磅礴;小牌,旋律流畅优美,轻松活泼;坐门楼,多用于庆典,乐手坐在门楼下(大门口)演奏;戏套,为雷州歌剧和黎戏(雷州木偶戏)的场间气氛音乐,也用于日常生活。

  雷剧原名雷州歌剧。源于雷州歌,明代中期形成于海康县。其唱腔音乐、锣鼓音乐别具一格。初期以雷州歌谣腔为主唱腔,后在原唱腔基础上创作出数十种新唱腔,按其体系可分为“高台”、“雷讴”。雷剧属于广东三大剧种之一,在雷州歌的基础上发展形成,已具有300多年的历史,其发展过程中经过姑娘歌、劝世歌、大班歌、雷剧四个历史阶段。直至现在,每年春节,雷州半岛地区都会举行姑娘歌比赛,上至政府官员,下至平民百姓都兴致勃勃地参与其中。

12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湛开云(中国)

  • 湛江的墙,会讲故事
  • 游鱼跃彩  民俗流芳
  • 踏青赏花 春色醉人
  • 麻章区2025年“南粤春暖”暨重点群体专场招聘会举办
  • 天宇上演金星伴月
  • 惠风拂南国 繁花竞港城
    热点新闻排行
  • 月点击
  • 周点击
  • 日点击
  •   
数字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