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首语
湛江地处大陆最南端,境内的雷州文化别具独特、内涵深厚,属于源远流长的岭南四大文化之一。本土文化是我们的自豪,也是我们的根,只有继承和革新,才能让她绽放光彩,我们责无旁贷。但是,这个信息时代所带来的文化冲击逐渐地模糊了青少年一代对本土文化的认知、认可和继承,树若无根怎能够生枝繁叶,人亦如此。历史上,雷州话还覆盖茂名南部,但在白话的进攻下,步步往南部退缩,或许将来连徐闻人都不会讲了,那可真是我们的悲哀、雷州文化的不幸。每一位湛江人都必须知道我们发源何处、我们的文化来自何方,这既是责任也是使命。
湛江人大多是福建莆田移民
在湛江地区,你随便问一个本地人祖籍何处,现在的年轻人基本上都不清楚了,不过年代久了也难怪,与生俱来的存在感总是会模糊人类认知的方向。据历史记载表明,我们大多是福建搬迁来的,主要是指福建莆田县。
那为什么有那么多的福建莆田人迁徙于此?追溯起来,有政治、经济、历史、地理等各方面的原因,最主要的是:
逃避战乱而大规模迁徙;
航海经商聚居于此;
到本地为官宦满后定居于此。
文物和语言是记录历史的最有力的承载,湛江地区沿海到处可见的天后宫,现在一些庙门还挂着“闽陆恩波流粤土,雷阳德泽接莆田”之类的对联,这些都是福建流传过来的民俗风情,见证了这段搬迁史。“黎话”来历更是悠久长远,这是历来朝代不同文化抨击和摩擦后的和谐产物,作为一个湛江人,你不可以不去了解这段历史,你有义务去了解自己来自哪里。下面请跟随本文去学习“黎话历史”、认知湛江、认识自己。
移民潮流始于唐朝,盛在南宋
湛江地区主要地处雷州半岛,古时人烟稀少,当地主要土著为古百越的雷人。到唐代,朝廷有计划地"徙闽民于合州"(唐时的合州辖今徐闻、海康、遂溪等县),开始了闽民开发雷州半岛的历史,而闽民就是福建一带人士。
到了宋代时期,已开始形成一些莆田人卜居的村落。造成莆田人南迁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为官宦满后定居于此”。要知道以前的宗族观念很强烈,一个当官人外迁定居就等于一个大家族外迁。如北宋开宝年间(968~975年),莆田人雷州府正堂黄勋,宦满后定居于遂溪县城内的平衡村;北宋琼州刺史陈懽,原籍福建省兴化府莆田县禄岭乡,宦满后卜居于遂溪双村。
南宋初期更是官宦南移的热潮,快来看看你是不是和历史上的某个官员同一条村的吧!
宋宝庆元年(1041年),莆田柯姓官高州通判,落籍吴川高罗;太平兴国年间,莆田吴保以进士历官银青光禄大夫,晚谪高凉参军,遂占籍吴川为上郭村吴姓初始祖;南宋乾道年间(1165~1173年),莆田陈镜在化州为官,其次子陈混卜居于吴川平城;淳熙年间(1174~1189年),莆田杨姓宦游吴川,先居博铺,后迁居于大山江镇东涌村;隆兴元年(1163年),莆田林兰屿迁居吴川霞街,其后人中最著名的是清道光年间状元林召棠;庆元年间(1195~1200年),吴姓从莆田迁来湛江霞山南柳村;咸淳(1265~1274年)初年,梁姓从莆田迁至湛江麻章调塾村。
逃避战乱才是大规模迁徙的重要原因
莆田人大规模迁徒到湛江,是南宋末年的事。德佑二年十二月(1277年元月),莆田人南宋状元、参知政事兼权知枢密院事陈文龙归守兴化军(辖莆田、兴化、仙游三县)抗元,不屈身死。其叔陈瓒倾家财300万缗航海助张世杰军抗元,及陈文龙就义,发民兵攻复兴化军为文龙报仇,封知兴化军事,元兵复来攻,力尽被执,不降,被元将车裂五门,壮烈殉国。陈瓒之子若水被张世杰召为督府架阁。陈文龙的子孙八宣、汝楫等率族人乘船同辅南宋幼主帝从福建南下广东湛江之硇洲岛,后至粤东崖门,帝溺水而宋亡。八宣、汝楫率族人沿海南下,除一部分留在新会外海(今属江门市)外,有的定居海南,其余的散居于化州、吴川一带。八宣生三子:正、宝、经(伯镇)。
陈伯镇元初任石龙(现化州)教谕,晚年宦满卜居湛江市郊的乾塘村,成为乾塘陈氏始祖。其后人中著名的有被郑成功委任为高廉雷总兵的明末抗清将领陈尚川;清康熙32年(1694年)进士、曾任台湾知县、刑部主事、偏沅(今湖南)福建巡抚的陈宾;清咸丰三年(1853年)进士,曾任翰林院庶吉士、留美学生监督、查办古巴华工事务专使、首任大清驻美国西班牙秘鲁公使、兵部右侍郎等职的陈兰彬;清咸丰十一年(1861年)举人,著名诗人、岭南派画家、教育家陈乔森等。陈正卜居坡头米稔村。陈宝后人迁居廉江案乾村。
陈八宣的后人现在仅在湛江地区的就形成数百条村子,总人口超过10万人。陈汝楫的子孙迁居吴川、海康,后人中最著名的是清乾隆36年进士、十世孙陈昌齐。宋幼帝南下时随驾的有军队17万人,民兵30万人,民兵中不少是航海助张世杰抗元的莆田人,宋亡后逃得性命的遂定居于雷州半岛沿海(其中包括江西籍的文天祥的后人等)。据作者所知宋末迁居湛江各县市的莆田人还有:湛江湖光蔡屋村的蔡姓;民安镇何尾井的何姓;遂溪支屋的支姓;遂溪龙驾村先民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