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桂林米粉
桂林,是我小时候知道的第一个外地城市。因为我的第一次旅游经历是在六岁,脑笋还没有长齐,就跟随父亲和伯父、爷爷去了一趟桂林。象鼻山、漓江、还有学校假期间用来充当游客旅馆的宿舍、下馆子看到的一次性筷子都让我久久难忘。
这种初出远门的经历,也让我对桂林这个城市好感倍增,只要有“桂林”两个字,我都无比亲切,觉得就是自家的东西。这种一点也不见外的朴素情怀让我再好长一段时间对“桂林辣椒酱”情有独钟,直到味蕾有点成熟后才对这个咸比辣重的辣椒酱慢慢疏远。
至于桂林米粉,6岁时候我在桂林吃到的是马肉米粉。从没有吃过的马肉,掩盖住了对米粉的全部记忆,那时候根本不知道自己已经吃下了一碗同样名满天下的米粉。
直到成年,经常出差桂林,才慢慢发现,桂林米粉原来真的很赞——不管里面有没有马肉,甚至有没有肉。
回到湛江,我一直想找回那个味道。但找到的大部分都是改良的,尤其是米粉,永远不似在桂林吃到的那种劲道。
有一段时间,我常去十九小对面那间桂林米粉店,掌勺的是个年轻又美貌的广西妹子。然后,那家店关门了,米粉西施也不知道是回家还是嫁人去了。然后我找到了在海棠路那里又一家桂林米粉店,每次走进海棠路,到路的中间,那酸笋的味道就扑鼻扑面而来,喜欢的人闻到这股味道口水就会狂流,不喜欢的人就会不由捂鼻子,那味道既像鸡粪也像尿骚,尤其在店里吃过一碗米粉,身上都会沾染了,衣服都要换了。然后那家店搬了,搬到幸福路,由那几个合伙人里最年轻的那个女孩子继承了店铺的招牌,继续经营下去,门口还专门注明是原海棠路老档,期待老顾客的重新发现。我是老顾客了,一直不离不弃,想起就去吃一碗,再回家换件衣服。
虽然捧场,但我知道,这个很对我口味的桂林米粉店其实还是改良的。起码,在桂林,小吃店里一字排开,五颜六色,让顾客随便任加的佐料就没有。
再然后,最近我终于发现了一家有豪气复原桂林米粉传统的食店了。在世贸广场对面马路,叫“尝难忘”,现代快餐店的装潢,也是先付后吃的新做派。但味道和做法都蛮传统的。干捞的米粉,加入了花生、肉料,香浓的卤汁埋在粉的底下,吃的时候一定要搅拌开来。一字排开的佐料有酸笋、酸豆角、香菜、蒜米、辣椒油、红椒圈.....都是任加的。还有一大缸汤水,也随便客人加。吃无限接近原版的卤粉,随便加的佐料,加上一碗始终保持100度c的汤水,怎一个心满意足了得。
看看这五颜六色,让人胃口大开的米粉,您也来一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