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动小贩乱摆卖,把路几乎堵死。记者 李忠 摄
乱象
占地经营 垃圾乱扔
赤坎中山二路
晚上十点半,中山二路的一家粥粉大排档已经是人声鼎沸。门店外摆了约三十张桌椅,占据了整条人行道,顾客们的电动车和摩托车也直接停放在路旁。档口的入座率约有三分之二,客人们高声谈笑,服务员来来往往,经营区内一片狼籍,地上全是一次性筷子的包装袋和纸巾,人行道上的地砖也蒙上了一层厚厚的污垢,看不出原来的颜色。
霞山建新东路
晚上九点,凛冽的寒风中飘着细雨,可丝毫没有影响建新东路路旁的大排档和流动摊档的生意。一家、两家、三家……放眼望去,狭窄的人行道上已搭起了炉灶,摆满了桌椅,连非机动车道也变成了“停车场”。烟熏火燎、污水油渍四处都是,塑料袋、瓜皮果屑等扔了一地,一半以上的座位都有客人,其中许多人大声谈笑,在寒冷寂静的夜里显得非常刺耳。
难点
“猫捉老鼠”现象频发 执法力量不足
面对遍地开花的大排档和流动摊档,城市管理遇到了什么尴尬?市城管执法局相关负责人介绍,目前,不少大排档有门店依托,经营证照齐备,执法人员只能对其占道部分进行清理,因此,“猫捉老鼠”的现象常常发生,执法人员来了就赶紧把物品搬进店内躲起来,执法人员离开了又摆出来,清理整治难度大;有些档主和摊贩不惜暴力抗法,屡整屡犯,这也增加了执法难度。此外,一方面,市民对大排档带来的噪音、卫生污染以及占地经营投诉不断,另一方面市民又乐于光顾这些大排档和流动摊档,使得大排档和流动摊档的占道经营越发严重。
除了“猫捉老鼠”的现象时常出现,城管执法力量不足与职能部门欠缺联动也给城市管理增添了难度。城管执法局的工作职责里共有7大项139小项行政处罚,市容环境管理只是其中一项。但城管执法人员仅有330多人,远远无法达到750人的标准,而绝大部分的人力主要是保障白天的市容环境秩序,夜间执勤人员明显不足。同时,部门齐心协力、齐抓共管的力度不足。夜间大排档和流动摊档的占道经营不仅影响城市容貌,也涉及交通、食品安全、合法经营等多方面,如果纯粹依靠城管执法一个部门“单独执法”是难以根治的。
矛盾
档主不“圈地”就很难赚钱 市民既光顾又投诉
“摆出来也是没办法的,店里空间太小坐不下,外面这些桌子能容下不少顾客。”一位大排档的老板娘说,湛江人很喜欢美味实惠的夜宵,每晚9点到10点,顾客最多,因为周边学校的学生放学了,到了11点来吃夜宵的人更多得忙不过来。说实话,湛江的路边饮食是有“历史”的,许多湛江人都是吃着路边摊档长大的,而且,要吃真正好吃的东西,也是在路边摊档中找出来。一位经营十多年大排档的档主吴先生低着头说,来这里消费的顾客,都喜欢露天的感觉。如果硬要把顾客安排在店里面,生意肯定会差,顾客也不喜欢,久而久之,大家都把桌椅摆到路边。
而在市民张女士看来,方便实惠是这些大排档吸引客人的最重要因素。张女士表示,饭店的菜式固然精致、安全,但消费也高,偶尔请客还可以接受,经常去肯定吃不消,大排档比较大众化,价格便宜,大多数人都能消费得起。张女士表示,很多外地的朋友来湛江,不喜欢去豪华高档的酒店,都会要求到这些路边摊档品尝真正地方小吃。
但大排档经营扰民的现象也让很多市民不满和投诉。住在解放西二横路附近的正先生,说起摊档的占道经营更是满腹“苦水”:往日,我家连窗都不敢打开。只要开窗,刺鼻的油烟味就会扑面而来,楼房的窗户还能看到厚厚的油垢,但吵闹声、喧嚣声仍不时传来。除了噪音扰民,这路上的卫生也是惨不忍睹。残菜、油水和食物垃圾、一次性饭盒、卫生纸处处皆是,原本干净、整洁、漂亮的彩砖已是油渍斑斑,面目全非。
回应
管理坚持疏堵结合 以疏为主
如何管理好城区的大排档和流动摊档?市城管执法局相关负责人说,主要坚持疏堵结合,以疏为主。对市区主要道路、重点公共场所和严管街的“六乱”现象进行重点整治,尤其突出整治乱摆乱卖和占道经营的“重灾区”。去年以来,我市已经在霞山、赤坎、开发区选取六个点作为美食街的试点,即所谓的“钟点市场”,经过一段时间的试行,会总结实践中的经验与不足,逐步完善,逐步在全市推广。但要把小吃店和流动摊档集中经营管理,最大的难题是选址。在城市中打造美食一条街,选址上需要符合“三不”原则,不扰民、不影响交通、不影响市容卫生。湛江大部分街道都处于老城区中,美食街的经营无可避免会出现噪音,甚至油烟味,符合“三不”原则的地方都是比较偏僻的、人流量少的地方,档主们肯定不愿意在这些冷淡的地方经营谋生的。于是,美食街的选址便成了大排档和流动摊贩集中经营管理的“瓶颈”。
市创卫办相关负责人也直言,湛江有特色的大排档和流动摊档不能“消灭”,但大排档和流动摊档管理好了,城市的市容环境卫生会得到质的飞跃,所以,规范管理城区大排档和流动摊档势在必行。今年是创建国家卫生城市的关键年,下一步,市创卫办会联合各区政府、各职能部门,针对创卫中的各项指标工作,细化后进行专项整治,其中整治“六乱”是重点对象,一个个项目,一个个路段进行整治,确保城市面貌有根本改观。 记者谢婷婷 见习记者李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