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伎俩五:利用个别院校招生不规范误导考生】
一些生源较差的民办院校、独立学院和高职院校存在虚假宣传、恶意竞争等问题。受利益驱动,一些社会中介人员甚至教师在志愿填报期间引导考生将这些民办院校或高职院校作为首选志愿或唯一志愿;一些低层次学历教育学校挂靠高层次学历教育学校办学,甚至搞“体制外招生”,招收所谓“跟读生”、“专本套读”,乱发录取通知书。
【民警支招】
●考生和家长在填报志愿时一定要有自己的主见,最好通过权威部门查询学校办学资格、办学方式等信息后,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谨慎作出选择。
●各省级招办要向被民办学校本科层次录取的考生出具《录取考生信息确认表》,考生只有在同时收到由录取院校寄出的信息确认表和录取通知书,才能确认是否被正式录取。
【伎俩六:利用招生录取信息进行诈骗】
非法招生中介和骗子对考生和家长称自己与高校或招生部门关系很“铁”,甚至冒充有关工作人员,以“帮忙”为由获取考生的考生号和密码等信息,然后利用农村及偏远地方考生信息渠道不通畅等带来的“时间差”,赶在考生之前获取录取信息,然后称“已帮忙搞定”而索要“活动经费”。
【民警支招】
●考生和家长利用考试院公布的查询方式就可及时查询到录取状态,完全能够弄清自己的投档轨迹。广大考生不要将考生号、密码等信息轻易提供给他人,以免上当受骗。
【伎俩七:吹嘘内部指标“点录”】
一些骗子对考生家长吹嘘可以搞到定向或“点录”招生计划,只要考生家长出所谓的定向费或点录费就可以降分录取。有的不法分子甚至伪造印信证件和录取通知书,谎称掌握“内部指标”“机动计划”等,让家长“先付定金后入学”,或者谎称学校要缴纳“赞助费”、“学位费”等费用,骗取钱财后马上逃之夭夭。
【民警支招】
●所有高校的高考招生计划在高考前已经向社会公布,不会存在额外的“内部指标”或者“计划外指标”,只要有人以这些借口收取费用,肯定就是骗局。
●教育部三申五令严禁高校向考生收取与录取挂钩的任何费用,所谓缴纳“赞助费”、“学位费”等费用的提前收费行为肯定是骗人骗钱。
【伎俩八:寄假通知书骗取学杂费】
一些考生在收到邮局寄来的《录取通知书》后,按照相关指示将学费、住宿费等费用存入指定的银行账号,后来才发现是骗子通过伪造《录取通知书》骗取学杂费。
【民警支招】
●考生和家长收到录取通知书时后不要急于汇款,应先登录省招生考试信息网或到县(市、区)招生部门查询自己的录取信息,确定相关信息与通知书一致,最好再与录取高校取得联系后再汇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