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白海豚“组团出游”雷州湾。 记者欧阳泽摄
据《湛江日报》报道,今年全国两会期间,中华白海豚又出圈。在广东代表团开放团组会议上,广东省省长王伟中诚挚地邀请大家到大湾区、到广东来旅游、观赛,到珠江口、雷州湾等地,看看白海豚。
这群海洋精灵再度引起关注,让人们自然想起正如日报述评所提及的“湛江三宝”:“国宝”红树林、海上“国宝”中华白海豚,以及“婵宝”奥运冠军全红婵。
在南海之滨的湛江,“国宝”红树林的盘虬根系在咸淡水交汇处编织着生命的网络,海上“国宝”中华白海豚的背鳍划开碧波荡漾的海面,奥运冠军全红婵“婵宝”以“水花消失术”惊艳世界。这三个看似毫不相干的意象,实则是共同谱写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启示录,解码这座滨海之城倔强精神内核的密钥。
湛江红树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庇护着中国面积最大的红树林生态系统。这些生长于潮间带的“海岸卫士”,用气生根编织成天然的生态屏障,年复一年地抵御着台风的侵袭。红树林的独特之处在于其强大的生态修复能力,每公顷红树林每年可固定二氧化碳231吨,净化氮磷污染物400公斤,成为地球生态系统的“天然透析机”。在这片绿色的海洋中,招潮蟹与弹涂鱼在滩涂上演绎着生命的律动,勺嘴鹬等珍稀候鸟在此停驻补给。红树林生态系统展现的不仅是物种多样性,更构建了一个能量与物质循环的完美闭环。当退潮时分,裸露的根系间堆积的腐殖质滋养着浮游生物,这些微小生命又成为鱼虾的饵料,最终通过食物链反哺整个生态系统。毋容否认,当潮水覆盖红树林,还痛心看到一些白花花的小鱼浮在红树林海面上,也听到渔民打一天鱼不够成本的叹息,海洋生态受到破坏,海洋资源枯竭是不争的事实。多样性海洋生态系统保护任重道远,还要花大力气去保护。
海上“国宝”中华白海豚成为海洋文明的生态试纸。中华白海豚种群,犹如海洋生态的“活体监测仪”。这种被渔民称为“妈祖鱼”的海洋精灵,其种群数量直接反映着近海生态系统的健康状况。研究表明,湛江海域的中华白海豚数量稳定在300头左右,这得益于近年来实施的伏季休渔制度和海洋牧场建设。雷州半岛的渔港文化中,白海豚始终占据着特殊地位。老渔民口耳相传的航海禁忌中,伤害白海豚被视为触怒“海神”的行为。这种朴素的生态智慧,与现代海洋保护理念形成跨越时空的呼应。当科考船追踪白海豚迁徙路线时,GPS定位系统绘制的轨迹,恰与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航线惊人重合。毋容否认,孩提时代夏天在海边时,沙滩不远处不时就可以看到中华白海豚在海里起舞。湛江海域的中华白海豚数量只稳定在300头左右,保护中华白海豚的任务还很重。
“婵宝”全红婵现象成为奋斗美学的时代注脚。东京奥运会上的207C动作,让全红婵的名字与湛江紧密相连。这个从湛江迈合村走出的农家女孩,在跳水池中创造的完美抛物线,暗合了红树林种子随潮水传播的生命轨迹。体校教练在乡镇小学的选拔,像极了红树林胎生苗寻找扎根之地的过程,需要机遇更需要顽强的生命力,当她在空中完成“三周半”转体时,仿佛看见红树林幼苗在浪潮中倔强挺立的姿态。数字化训练设备的引入、运动科学的深度介入,全红婵的成长轨迹折射出基层体育培养体系的系统化。她的成功不仅是个人奋斗的胜利,更是乡村振兴战略在文体领域的生动实践。值得一提的是,全红婵的家乡迈合村重新合理规划,打造出省典型村的标杆,激活旅游密码,点燃“鲜美湛江”品牌,催生更多“旅游流量”,为乡村振兴赋能。毋容否认,在一些乡村场上找不到学生运动身影,平民化的运动场所和设备配置还要不断加强。
在生态文明与人文精神交织的维度上,“湛江三宝”构成了立体的城市意象谱系。“国宝”红树林展示着生态系统的韧性,海上“国宝”白海豚见证着人与海洋的共生智慧,“婵宝”全红婵诠释着永不言弃的拼搏精神。这三重意象谱系共同勾勒出湛江的城市品格——既有红树林般扎实的根基,又具白海豚似的灵动气质,更蕴含“全红婵式”的突破力量。当湛江这座滨海新城的天际线不断刷新高度,这些深入城市肌理的生命符号,始终在诉说着可持续发展的深层逻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