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创新乡村振兴投融资机制。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扎实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意见》强调,运用更多货币政策工具助力乡村振兴,推动金融市场、债券市场向乡村倾斜,让金融体系整体发力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全国人大代表林水栖建议,进一步推进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增强农村经济发展活力。
林水栖认为,农村信用体系建设是现代农村经济发展的基石。推进农村信用体系建设,提升农村金融服务水平,已成为推动乡村振兴的迫切需求。但目前农村信用体系缺乏统筹规划和管理,农村信用体系信息化建设和服务滞后,农村信用主体主观意识不足,不利于农村信用体系的健康发展。
他建议,构建农村数字信用平台,破解信息孤岛困局,创新金融服务产品,匹配农村经济多元化需求,鼓励金融机构根据农村产业特点,开发个性化、差异化的金融产品,提供便捷高效的金融服务。构建三维评估模板,针对产业链从“基础信用(资产状况)+行为信用(履约记录)+潜力信用(产业前景)”多维度匹配金融产品。这种多维度的评估方式能够更全面、准确地评估农业经营主体的信用状况,为金融机构提供更科学的授信依据。联合科技企业开发适配农村场景的信用评估工具包,重点解决“无抵押、无报表”主体的风控难题。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对农村经营主体的非传统信用数据进行分析和评估,为其提供合理的融资渠道。
“构建全社会信用体系将为农村农业现代化注入新的动能。”林水栖认为,通过建立新型农业经营实体信用档案库,让诚信的农户获得免抵押惠农贷款,推动乡村治理积分制,将环境卫生、邻里互动等纳入信用评价,建设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用信用身份证提升特色农产品附加值,这些探索有效破解了农村金融供给不足、乡风文明建设乏力等难题。
湛江云媒客户端原创,未经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