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簸箕炊最早是由谁发明出来的,已经无法考证。只知道人们是为庆祝稻子丰收时做的一种小吃,因此簸箕炊又被叫做“吃新”。而且人们一般都是用早稻做簸箕炊。这是因为早稻含水量比晚稻多,淀粉微粒也细腻,所以做出来的簸箕炊格外好吃。
后来随着时光流逝,簸箕炊又被安铺人赋予了消灭辟邪的新意义(中国的很多传统文化便是这样渗入渗透到人们生活的每一个细胞,从而得以传播下去)。因此每到正月初一春节和七月十四孟兰节,家家户户都会忙着洗簸箕做炊。遇到外地刚娶进来的新媳妇不会做簸箕炊的,就会在那几天围着灶台认真向婆婆学习。那一刻,婆婆是至上的权威。
只可惜现在后一辈的人,有很多都不知道“婆婆教做簸箕炊”的事了。古镇的一些本土文化正在逐渐消失中,即使是当地人,对很多传统文化都不见得知道,更谈不上传承了。这不免让人有些遗憾。
和粤西其他地方一样,在安铺古镇的土话仲,许多小吃都叫“某某籺”。年糕称之为“大籺”,糯米粑称之为“糯米籺”、而木叶搭干脆就称之为“籺”。
木叶搭是一种用大树菠萝叶包裹带馅的糯米团蒸熟做成的小吃。在安铺过年,家里必备的两种食物:年糕、木叶搭。新年来临的时候,家家户户都要摆几个木叶搭的灶头和米缸里,好似此压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