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湛江云媒账号

到双村寻迹苏东坡

2014-06-11 11:32 来源:图读湛江 作者:陈振园

  

  本图来源于网络,南亭的新浪博客《关于遂溪河头双村的汉石渠阁瓦砚》

  双村,位于广东省遂溪县河头镇西南方向,村风古朴,文化古远,建村历史可以上溯到北宋年间。

  

  双村人杰地灵,尤以“三古”著名。 据县志记载,北宋年间,大学士苏东坡流放海南,遇赦北归途中,受风雨之阻,登岸乐民,在遂溪县兴廉村净行院与北宋清官陈懽之玄孙,时为私塾教师的陈梦英相逢,二人相见恨晚,促膝长谈。临别,苏东坡赠陈梦英贤田七亩,汉石渠阁瓦砚一方,是为勉励陈梦英秉承耕读之意。

  据说,苏东坡与陈梦英携手相游,行至双村现址时,苏东坡观此地远望有山,俯视即河,更喜河畔两侧平坦如镜,邻近水塘共有一十八口,正是桑田之良地,繁族之福祉。所以,他叮嘱陈梦英以此地为“开族之地”。陈梦英便举族迁居至此。一开始,双村名为“蚕村”,后因“蚕桑”之意改为“桑村”,随着历史的变迁,又因当地语言之误讹传为“双村”,流传至今。

  双村人杰地灵,尤以“三古”著名。

  一古曰“古人”。

  古人已然驾鹤西去,精神却千古流芳。一千年前,苏东坡赠送陈梦英一方瓦砚,从此种下了书香传世,重教兴文的善果,在粤西偏僻的小山村里形成了独特而浓厚的“东坡文化”。自苏东坡赠贤田、宝砚伊始,双村就有了“资贤田”,即由村(族)里划拨出一块田地,以此地之产出资助求学弟子。今天,双村尚坚持这一古老的传统,村里专门划拨出100亩地作为“资贤田”,奖励考上大学的村中子弟。故双村子弟皆以读书为贵。仅建国后,1600多人的双村就走出了300多名大学生、研究生。

  

  每逢冬节(冬至),双村村民秉承祖先遗风,不惟“祭祖”,更大张旗鼓“祭贤”,即阖族拜祭苏东坡,以求文笔。新春之时,双村人则斗对联,制雷歌,所做作品列于文化长廊之上,文风甚浓。而每年的教师节,就成了双村的“宴师节”,村集体每年都摆上七八桌酒席,宴请教师、乡贤,共商教育大计,尊师重教之风很是浓厚。

  

  苏东坡所赠瓦砚,一直为双村村民视为珍宝,可惜在清末突然失传近百年。民国时期,时任广东省警察局局长的何荦在乡间花重金购得此砚。当他得知这砚台是双村陈氏宗族的传世之宝时,慷慨将其奉还。为了纪念何荦的壮举,双村人修建一座亭子,命名为“还砚亭”。现在,大家若想一睹苏东坡之高德,何荦之大义,可前往村前参观还砚亭。还砚亭古朴大方,有南北两大拱门。北门撰联:还砚永传坡老墨,望亭常仰祖先型。南门撰联:远挹山光增气象,近临池水浴襟怀。其中南门对联为写景,“远挹山光”指的是站在亭前可以看见远处的群山景色,胸襟千里;“近临池水”指的却是亭前的池塘了,就是“洗墨池”,以塘洗墨,双村子弟读书之勤,略窥一斑。“还砚亭”对面,是陈氏宗祠,双村最古老的民居,历代祖先先贤均位列其中。后人在陈氏宗祠之上加盖“东坡楼”,内设东坡神牌,四时祭拜,以纪念苏东坡赠砚之高德。

  

  二曰“古居”。

  历经民国时期的匪乱、文革时期的“破四旧”以及改革开放大潮的冲击,双村的古民居能够保存得如此完整,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

  双村的古民居大多是清末民初的建筑,也有少数明清时期的。现保留古建筑面积约8000平方米,于高处远眺,青砖灰瓦,苍凉高远,一股质朴古远之风迎面扑来。

  

  村中古民居皆有匾额。如“尚志斋”、“廉让第”、“外翰第”、“文庐”、“宜庐”等,名字高雅,文风灿然。古民居大都仿明清宫殿楼阁风格,楼下方正四平,楼顶飞檐走瓦,楼中多置阁楼,或存粮,或藏书。虽然历经岁月洗礼,但当年民居的繁华鼎盛还是可以隐约寻觅。看,这堵墙上开着一朵并蹄莲,看,那面墙上金鱼摆尾游兴正欢,仔细一看,原来竟是个出水槽。这窗上彩瓷斑斓,那梁上飞鸟振翅,各有各的热闹,各有各的精彩。

  

  古民居群中,以“宜庐”名气最大。“宜庐”二字,为中山大学创校校长邹鲁之手墨,字体刚正,清劲耸拔。匾额之上,是象征福禄寿的仙鹤、花鹿、青松图,匾额两侧还雕绘有梅花、兰草、玄武、麒麟图案,彰显主人高雅清高之风骨,风雨几十年,风采不减。大门对联分别为:上联,宜男花放抒麟趾;下联,庐舍风高振凤毛。看得出来,主人希望自己的子孙不仅要出人头地,更要品行仁厚。以德行立志,这也正是千年双村立村之本。“宜庐”建筑时期正逢乱世,所以充分显示出了防卫功能。墙体非常厚重,大门凹进,两侧厢房设有窄小的窗口,可做观察之用,也可做枪眼。正屋三进三出,回廊九曲,稍为不小心就会迷路,设计极为奇妙。

  可惜的是,古民居大多数无人居住,屋檐败坏,墙体剥落,野蔓缠绕,颓势渐显,要花一番力气维修、保护才行。

  第三个“古”就是古树了。

  在中国,但凡有村庄的地方,就有古树。树,是村庄的灵魂。

  东坡先生喜竹。他老人家有一句名言,“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作为一名合格的大胖子,能说出这句话来确实有点为难他老人家了,也可见他老人家是多么的喜欢竹子了。陈梦英作为苏东坡的追随者,下意识地模仿苏东坡的这一喜好。双村之内,村前村后,到处可见一丛丛、一杆杆竹子迎风而动。千百年来,砍了又生,生了又砍,虚怀若谷、高风亮节却始终不变。

  不变的还有那一片古生树林。古生林隐于水涵山上,水涵山,双村河,有山有水,正是中国人选村址的良地。没有人知道这一片古生树林的具体年龄有多大,或许,当年苏东坡和陈梦英路过此林时曾在这里小憩,闭目吐纳这大自然的气息?或许,苏东坡也曾在这片树林中长啸一曲,一吐心中怅惘之气?没有人知道。600余亩地,数百年的老树,参天蔽日,藤蔓横度,苔藓滋生。自立村开始,双村子弟把这里当做圣地,千百年来,斧斤不入此林。想进入古生林是极难的。基本没有路,只有在村民的带领下,慢慢地沿着横卧的树干,流淌的小溪,在苔藓和荆棘中开辟出一条“小路”才能深入古生林深处。路上,不时碰到七八人合抱的古树,手臂粗的藤条,头顶,不知名的鸟雀在鸣叫,抬眼一看,却不知所踪,地上,“窸窸窣窣”有什么动物在奔走,也是倏忽一下就不见踪影了。

  

  这纯粹的野生态古森林还在等待着人们的开发。

  古生林中尚有山涧,泉水流淌,叮咚作响。据说,苏东坡与陈梦英游览山涧之时,于此歇息,苏东坡深感此处风水极佳,建议陈梦英于此地“开族”。陈梦英举族搬迁至此,即用整块石头凿出“聚奎井”,取“五星聚奎”之意,意为双村村址乃东坡先生所选,天命所归,祥瑞之兆。“聚奎井”内刻有“金、木、水、火、土”五字,双村族人取名均以这五字为偏旁,循环以定辈分。如民国时期官至广东省人事厅办公室主任的陈焕谋即以“火”为偏旁;被称为“遂溪书柜”的陈树忠则以“木”为偏旁。

  双村之美,美在厚重的历史文化气息,美在古色古香的古民居,美在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美哉,双村!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湛开云(中国)

  • 湛江的墙,会讲故事
  • 游鱼跃彩  民俗流芳
  • 踏青赏花 春色醉人
  • 麻章区2025年“南粤春暖”暨重点群体专场招聘会举办
  • 天宇上演金星伴月
  • 惠风拂南国 繁花竞港城
    热点新闻排行
  • 月点击
  • 周点击
  • 日点击
  •   
数字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