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从小就生活在赤坎,自以为自己对赤坎是非常熟悉的。年初四下午,夫人提议和我到金沙湾栈桥看看海边那片红树林。疫情前至今已有好几年没有去过金沙湾了,于是,我坐上夫人驾驶的电动车,十多分钟就到了金沙湾广场。眼前的景象令我既熟悉,但更多的是让我感到惊讶——短短几年,金沙湾怎么会变得如此美丽了呢?她的蝶变让我有点梦幻的感觉。
金沙湾广场坐落在去调顺岛的路口,一眼我还能认出以前这个叫做“沙湾”的地方(改革开放后改称为金沙湾)。“沙湾”,是泛指由北边的“军民大堤”往南边的旧砖瓦厂沿着海皮好几公里长的那一大块地方。“军民大堤”早已变成了一片坦途,我依稀记起“军民大堤”上有一处闸口(小时候有人经常在那里抽罾捕鱼),不知在什么年代,它已经变成了一座巨型混凝土建筑物,在它的东西两侧高耸着两个颇具现代感的巨型圆形图案。海边这片宽阔的绿草地,由曲曲弯弯蓝橙相间的行人道分割成若干块高低起伏的绿草甸。在几座颇具现代感巨型白色管状设置的相拥下,中央有一座网状的尖塔。那是供孩子们往上登攀运动之用的“网山”,在“网山”的周围还设置有波浪状的运动棚架。只见大大小小一群孩子们使劲地往上攀爬嬉戏,背景就是那一大片宽广蔚蓝的海湾。我激动地坐在海堤长长的石级上远眺——左前方是高楼林立的调顺岛,正前方是宏伟的湛江海湾大桥,右前方则是赤坎通往霞山长长的海滨大道。在这十二公里长弯弯的弧线上,早早已经挤满了如荣基大厦、万达广场等一大群具有现代气派高耸入云的房地产楼盘。海鸥在落日中翱翔,海风吹送着渔歌晚唱。此刻,我更有点到了香港维多利亚港的感觉。好一个“诗和远方”!
今天,我们来主要是想看看海边的那片红树林。你瞧,一条好几千米长观赏红树林的栈桥,曲曲弯弯的如同一条出海的巨龙就在眼前。走近栈道入口,左侧立有一行醒目的“湛江金沙湾红树林科普基地”大字。当你踏上栈桥,一簇簇一片片高低错落的红树林让你顾盼流连。栈桥栏杆每隔三四十米设置有一块牌匾,牌匾上印有关于红树林种类的说明,如什么“苦榄蓝”、“木榄”、“海芒果”、“秋茄”、“海桑”等二三十个名称和它们的一些生长规律以及它们对人类、对环境、对防台风等好处。如果记忆力好,当你走完这几千米栈桥后,想必就会成为一个红树林的专家了。转眼回望一下这一大片生活在栈桥左右的海沟、淤泥、乱石中倔强生长着的红树林,让我们感到十分的亲切和敬佩。在这一大片葱茏的红树林前边,那一棵棵尚带泥头包裹着的红树林幼苗以及一些椰子树幼苗,已经长有一米多高了。它们像一片接一片“老中青”结合的卫士在列队欢迎着我们呢!嫩叶粉绿,老干葱郁,一些具有一定岁月的红树林根髦百态千姿,让人感到它们生命的沧桑和美丽。在一棵棵老干的周围,簇拥着无数一条条气根,它们错落有序的拔地而起,呈现了一种抱团成长和相互成就之阵势。红树林——好一个具有强大生命力的群体呀!
欣赏红树林的同时,栈桥上所设置的景点也颇有与红树林相关的寓意。你看,走到栈桥中段一块不太大的转角,伫立着两只亲昵的白鹭。夫人与我各抚摸着一只白鹭,呼来一位年轻人给我们拍了一张合照。不言而喻,寓意是祝福我们“白头到老”。在栈桥上再往前走去,出现在眼前的是一尊《巨蚝》的雕塑。张开的巨蚝露出了一颗硕大雪白如玉的蚝肉,围绕在它周围几十平方米的地方,散放有数以万计大大小小的天然蚝壳。《巨蚝》非常逼真,在巨作的底座上还刻有“百年蚝合”四个大字,在大海和红树林的映衬下,让人看了就会激动和亢奋。看看这座“巨蚝”,再转眼看看这一片大海以及耸立在这一片蔚蓝大海边的“广厦”万千,真正的感到了湛江这片热土的突变与繁荣,作为一个湛江人的我感到无比的自豪和骄傲。心底里不禁发出一声谢谢:开拓金沙湾这片红树林美景的辛劳之人。如今的“金沙湾”,已经成为了一个具有能给予湛江人“砥砺前行”和“奋发有为”之宝地。
赞美“金沙湾”,令我想起几十年来都难以忘怀的“军民大堤”。因为有了这条“军民大堤”,才能将从霞山海湾向赤坎海湾汹涌而来的太平洋波涛拦断。这条大堤呀,它既根除了赤坎千百年来的水患,更筑就了“金沙湾”的岁月静好。如果把“金沙湾”喻为一个美少女的话,那么,“军民大堤”就起到了左右她的“喜怒哀乐”的作用。赞叹“金沙湾”,自然的诱发出我对“军民大堤”的过往以及旧时“沙湾”的一些难忘记忆与眷恋——
记得,20世纪50年代我在湛江工人子弟学校(前市八小)读小学时,老师曾无数次带我们到“沙湾”、到如今这片红树林的海滩上看日出和捡贝壳(那时这里还未有“军民大堤”),当时调顺村民和赤坎居民的往来只能靠摆渡。遇到有风有雨的日子,往来就特别的艰难,来回一次,真是“山长水远”。汪洋一片,海天茫茫,孤帆点点,偶有鸥鸟掠过,这里正是孩子们看日出的好地方。
六十年代初我在一中读高中时,作为一名高中生的我,义无反顾的要加入“围海筑堤”和“围海造田”的行列,年纪不大的我们,使劲地用上铁锹把海底连片的淤泥,锹成一块块有好几十斤重的“泥砖”,然后让泡在淤泥中长长的人龙(又叫泥狗)你传我、我传他硬生生的将这些“泥砖”传到指定的地方叠起(后来变成了大堤的根基),经过无数块“泥砖”的堆叠,终于崛起了这座“军民大堤”的最初雏形。后来再加上无数的沙包、石块、水泥,终于建成了这条伟岸的“军民大堤”,把从霞山海湾涌来赤坎海湾的海潮拦断。我目睹到大批大批的解放军战士、机关干部、街道居民、学生推着人力斗车或挑着畚箕与天斗与地斗,热火朝天地夜以继日地搬沙运泥。看到一些从北京清华、北大来的大学生将一块块的乌石抬上堤上铺砌。他们和我们一齐忍住了1961年、1962年我国经济物质缺乏、饥饿的洗礼。最后,终于让这条“军民大堤”在赤坎海湾的风口浪尖上崛起。于是,“军民大堤”就谱写了如今美丽无比的“金沙湾”的前世今生。
多少人为建造“军民大堤”作出了贡献。我知道,报社一位陈师傅在“军民大堤”路口曾拥有过一座“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的农家小院,为了“军民大堤”的建设而被征用,可谓他为了赤坎的繁荣与安全,“舍了小家而为了大家”。
我更忘不了,在没有这条“军民大堤”之前赤坎老百姓的苦况——当1954年那场百年一遇的巨风吹来,整个沙湾砖厂、造船厂、沙郭村、东园村、百姓村以及古老渡街以下的民族路、民生路、民权路、民主大道、幸福路、胜利路均成汪洋泽国。台风“回南”时,竟有木船被狂风吹到民权路的马路上轰隆隆的撞上民宅。海浪像千军万马似的汹涌而上,让人感到它会瞬间将大半个赤坎吞噬。多少年来,一遇到打十几级台风和涨潮时,在七中读书的学生就能用竹编的“鸡罩”,在马路上罩到一些生蹦乱跳的海鱼。在赤坎游泳场(旧称游泳棚)的海沟里经常有人能扒到一些生猛的泥虾。如果将时光再往前挪动一下,天气好的时候,“鸭乸港”就成了一个真正的码头。不少帆船、小艇从梅菉、坡头、硇洲将红砖、风炉、碗碟、蔬果、稻谷以及马尾松、木麻黄髦(作柴火用)源源的运来了赤坎埠。自从建成“军民大堤”后(若干年后又相继建成了“东海大堤”),终于将西大平洋刮来的海浪彻底的拦断,实现了“天堑变通途”。就远而言,“军民大堤”把调顺岛与赤坎连接起来,大大的有利了两地的交通和发展。同时,又让赤坎的老百姓不再受到千百年来大大小小台风的肆虐。就近而言,“军民大堤”筑就了一个憩静的“沙湾”。今日的“金沙湾”,又缔造出这么一个供全国老百姓前来观赏红树林的旅游区,这是一件多么迷人的壮举呀!
“军民大堤”让调顺早已不再是一个岛。同时,调顺更有大桥与坡头、南三岛联结,调顺已经变成了赤坎东北部的一个美丽家园。“军民大堤”以北的一大片军垦农田也早已变成了令人向往的“滨湖公园”和“海田市场”。美丽的“金沙湾”正在为湛江的旅游业带来了无限的遐想和期待。
几十年前,湛江因拥有亚热带风光,有港口、铁路、机场,有海滨公园,有凤凰花开而获得了“北有青岛、南有湛江”之美誉。如今,又有了美丽的金沙湾和百看不厌的红树林观赏区,更是闻名遐迩了。
惊叹今日“金沙湾”的美丽,让我怀念起旧日“军民大堤”的奉献!
美哉——“金沙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