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花,为中国十大名花之首。梅花玉骨冰肌,凌霜傲雪,其清香高洁的品格,历来为世人所爱重。陆凯千里寄梅,孟浩然踏雪寻梅,林和靖梅妻鹤子。爱梅逸事传颂千秋,咏梅雅章缥缃万卷。
每年冬天的梅花绽放时节,是吴川八旬老人李茂森一年之中最欣喜的时光。他时常到城乡的植梅之地观梅,指导梅花爱好者种植梅花,牵头组织咏梅诗会,众多文艺界人士雅集于梅友家中,赏梅咏梅,颇为风雅。
李茂森在吴川梅菉一户人家的梅树下留影。 记者林明聪 摄
李茂森40年来悉心培育梅花、研究梅花,曾繁育成功13个梅花佳种,还编著《梅韵》一书,点燃“梅城”吴川梅菉的种梅热情。如今,梅菉有约百户人家曾从李茂森处引种梅树,有的梅树已有二三十年树龄,树高数米。吴川城区梅菉,从以前为人诟病的“梅城无梅”,到现在“暗香疏影绕梅城”渐成气候,种植梅花的人家越来越多。
“当年误嫁林和靖,今日奇逢李茂森”
李茂森1940年出生于吴川梅菉,曾在吴川林业局、教育局和园林管理处工作,是园艺工程师、中国梅花协会会员。他长期以来醉心于园艺研究工作,特别是对于梅花,怀有一种很深的情结。
李茂森说,吴川城区梅菉又称“梅城”,一个有着千余年历史的古城,它与梅之渊源很深,过去城内外曾多处种梅。据吴川县志记载,清雍正九年(1731年),梅菉曾建梅园,梅城内外庭院、书斋大都植有梅树。另据清代光绪年间梅菉通判(地方长官)程先进在《补梅轩记》中介绍,“梅菉一墟……得名所由来,父老言,当日墟内有梅,最盛。”吴川城区至今仍沿用“梅”的地名有:梅麓、梅岭、梅山、梅江、梅麓头、梅园路等。
但自清末以来,梅花在梅菉基本绝迹,“梅”字特色没有得到体现,这实在是一件令人遗憾的事情。
20世纪80年代初,李茂森得知吴川吴阳镇有一株古梅,为此他多次前往观察、测量、拍照,还将调研结果写成报告,寄给中国科学院的专家。1987年12月,全国首次梅花科技协作会在南京召开,李茂森应邀参加,会后,他买了几株“南京红”梅株,回到家乡开始进行培育,但未能成功。他还从武汉东湖梅园引进多种梅苗,用芽接法进行梅花的引种工作。然而,尽管他悉心管理,到了盛夏,梅苗叶子依然渐渐落光,没有开花,随即枯死。他还在浙江黄岩引种多个品种梅苗,夏天过后,亦渐渐干枯。
在吴川梅菉一户人家的梅树下,李茂森深情地望着满树梅花。
李茂森并不气馁,他坚持尝试“北梅南移”,反复试验,不断总结经验。一次机缘,李茂森认识了时任中国梅花协会会长、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林业大学教授陈俊愉。陈俊愉教授有“梅花院士”的美誉,在梅花研究领域威望很高。在与陈俊愉教授交流中,李茂森得知:从相同纬度引进的梅花容易繁殖成功。李茂森用自己培育的菩提树苗,与台湾友人交换梅花品种,再用酸梅木枝头,用芽接的方法反复培育。在陈俊愉教授的支持下,李茂森全情投入梅花引种工作,其间不断有品种繁殖成功。
李茂森说,吴川地处北纬21°26',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夏长冬暖,高温多雨,常受台风暴雨影响。这样的地理环境和自然气候,不是所有的梅花品种都能适应的。有些品种往往会出现生长不正常,花期里会有“几代同堂”的异常现象,即一树之上既有花蕾,又有盛开的花和幼果,以及老叶与新梢。
为使“北梅”南移成功,他调整了引种和繁殖的方法。初春时,分别在南京梅花山(北纬32°,跨越1100多公里)、重庆(北纬29°)、武昌(北纬31°)、福建厦门(北纬24°)、台北(北纬26°)等地引进梅树芽条。品种有属朱砂品种群、宫粉品种群和花果兼备梅等,用补片芽接法繁殖。通过多年的培育,这些外来品种已逐步适应本地风土,现存有朱砂梅、宫粉梅、台阁玉蝶梅和花果兼备梅等10多个品种,长势良好。
“当年误嫁林和靖,今日奇逢李茂森”,吴川一诗人有感于李茂森发展梅花的事迹,如此赋诗称道李茂森。
“作为世居的梅菉人,我无比自豪。为使梅菉成为名副其实的‘梅城’,我更是义不容辞,不遗余力,以梅的土壤,培育梅的文化,发扬梅的精神,建设梅的家乡。多年来,我一直以实际行动践行着自己的理想。”在梅菉一户人家一棵满树繁花的梅树下,李茂森深情地说道。
李茂森和梅树合影。
“古韵新声传翰苑,暗香疏影绕梅城”
“梅花是一种对气温和光照反应都十分敏感的树种,且需有一定的零度低温,才能顺利通过休眠,以后正常生长、开花。”李茂森说,因此,“北梅”南移,由于移植后的风土环境之差异,常导致生长不良,花芽不能分化,营养生长尤其是生殖生长反常,常导致发育不良,最后多逐渐枯死。
李茂森介绍说,梅花的繁殖方法多样,包括扦插、压条、切接和劈接等。但繁殖时间局限在休眠期,而且要截断砧木,在其上端嫁接。而补片芽接法可避免集中在一个季节里进行,嫁接时不用截干,一次接不活,可再重接。因此补片芽接法实具有许多其它繁殖方法无法媲美的优点。补片芽接法,即在砧木上形成一个盾形的芽接位,藏上一块长方形的带皮层芽片,砧穗各自削伤面要达到相互吻合,绑上塑料薄膜,有保湿、保温、防止雨水渗入等作用。由于砧穗形成层接触面大,二者之间的形成层连络迅速完成,固而能提高成活率。芽接苗砧木根系完整,接后成长的植株生长迅速,如品种“吴阳玉蝶”梅接活后截干。30天以后抽高45厘米,具有耐旱、抗风力强、茎干分明、树冠形成好等优点。补片芽接法操作筒单,易懂易学,一般熟练的工人每天可接200株,高的可达300株。
李茂森痴恋梅花40载。
至今,李茂森已繁育成功过13个梅花佳种,并多有开花。繁殖成功的梅花品种包括白梅、红梅、宫粉梅、台阁玉蝶梅、朱砂梅、花果兼备梅等。吴川梅菉陆续有人家在李茂森处引种了梅花,30多年来吴川城乡植梅约百户。看到别人引种的梅花获得成功,李茂森感到有说不出来的快乐。他传播品种,推广技术,指导很多人家种梅,并造册登记,跟踪观察,使梅花广泛传播。不少远道客人闻讯赶到梅菉寻梅、赏梅,重庆、广州、中山、茂名等地均有客人慕名而来。“古韵新声传翰苑,暗香疏影绕梅城”,吴川文友如此撰联称道李茂森。
“梅花位居我国十大传统名花之首,加强它的繁殖和发展有着深远意义。”李茂森说,经过北京林业大学梅花课题组几十年的南梅北移,已有一批品种在黑龙江、吉林和新疆等地露地开花。但北梅南移工作开展时间不长,除由北部、中部引入梅品试种外,着手从福建、两广、台湾等地引种南方品种试种,尤须就地在吴川开展实生选种和远缘杂交育种试验,以便及早育成适应本地风土的吴川品种系列,更好地为发展粤西南梅业作出贡献。
“梅花玉骨冰肌,凌霜傲雪,它清香高洁的品格一向为人们所爱重。”李茂森说,他爱梅花,不仅因为梅花的花色好看,更重要的是仰慕梅花的品格。
李茂森(左一)在“以梅会友”诗友会现场。
“卅年付出愿能偿,赢得花香带墨香”
李茂森因梅花结缘,结识了一大批诗翁诗友,大家经常聚在一起吟咏梅花,以此为人生一大乐事。这是李茂森老年植梅最为意外的一个收获。每当梅花绽放之际,他常牵头组织咏梅诗会,众多文艺界名人聚集于梅友家中,赏梅咏梅,颇为风雅。
李茂森说,历届所举办赏梅诗会,给他印象最深的是,1996年1月由吴川诗社和吴阳深柳堂联办的那次。当时吴川市领导非常重视,特派吴川市委宣传部部长和市政府办公室主任到会祝贺。当天的深柳堂玉蝶梅花怒放,幽香四溢,骚人墨客济济一堂,大家或品梅、赏梅,或吟诗作赋,或挥毫泼墨,盛况空前,热闹非凡。当时,吴川市电视台和湛江市电视台就此次活动作了现场播报,广东珠江台、香港翡翠台亦相继转播,影响颇大。
近年来,李茂森盛邀本地诗人作了大量的咏梅诗词,雅集古今汇编成《梅韵》一书。该书集结了从南北朝到清代的163位古代学者、诗人的咏梅诗词精品164首,还收集了47位现当代吴川诗人作品122首,并收有诸多书画家、摄影家名篇翰墨。复旦大学何佩刚教授曾致函李茂森并作诗赞扬《梅韵》一书,中国工程院资深院士、梅国际品种登录权威、中国二梅协会会长、北京林业大学教授陈俊愉为《梅韵》题词“暗香疏影绕梅城”。据介绍,《梅韵》一书再版后,已被全国重点高校(含北大等9家名校)、图书馆、博物馆等200多处收藏。
2024年11月8日,李茂森借其编著的《梅韵》一书第五次再版发行之机,又一次组织咏梅诗会,与当地梅友、诗友、文化界人士共聚一堂,交流心得。在当日的“以梅会友”诗友会上,李茂森表示,《梅韵》的再版,是想进一步推动梅菉遍种梅花,触发诗友作出更高质量的咏梅诗词。诗友们赋诗作词,高度评价李茂森多年来悉心培育梅花以及引导人们赏梅爱梅所作的贡献。“卅年付出愿能偿,赢得花香带墨香。联画诗书全一卷,古今合璧焕文光。”吴川一位诗友祝贺《梅韵》再版如此赋诗称赞道。
李茂森(中)和友人在吴川城区一户人家察看玉蝶梅长势。
李茂森谈到,他在1997年召开的吴川市政协会议上,曾提议建梅岭或梅园;2010年,有政协委员提议在吴川江心岛设立梅花种植园;2015年,在吴川市人大代表会议上,有代表提议在江心岛种植梅花。这些发展梅花种植的提案,由于种种原因,未能达成,实在令人遗憾。
李茂森说,“心有不甘的我,依然祈望有朝一日能得到政府的重视,得到相关部门的积极配合,择地建梅园,让梅进入千家万户,或地种、或盆栽,使陈俊愉院士的‘暗香疏影绕梅城’成为现实。时至今日,我仍愿为世间的梅文化尽绵薄之力,以告慰陈俊愉院士曾经的厚望。”
未经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