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月十四、十五连续两个晚上,遂溪县北坡镇镇圩灯火璀璨、人山人海、热闹非凡,2025第二届广东(遂溪)北坡游鱼文化周暨典型镇特色文旅嘉年华活动在这里举行。(2月13日《湛江日报》)
当下,地方特色文化IP的打造与发展,成为推动区域经济发展、赋能“百千万工程”的重要力量。然而,实践中也有不少地方陷入了“有IP却无流量”的尴尬境地,精心塑造的文化IP未能充分发挥其应有的价值,难以吸引大众关注,更无法有效带动当地经济文化的发展。
如何将“有IP”转化为“有流量”?遂溪县北坡镇的“游鱼IP”带来了丰富的经验与有益的启示。
游鱼IP的成功,源于对传统文化的深度挖掘与创新表达。作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北坡游鱼承载着当地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从传统的民俗活动,到登上央视舞台、走进人民日报,游鱼IP实现了从“养在深闺人未识”到“天下谁人不识君”的华丽转变。这一转变,不仅是文化传播的胜利,更是对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生动实践。通过对元宵游鱼民俗的重新包装与演绎,特别是游鱼文化周等活动的举办,“游鱼IP”被赋予了新的生命力,在游客的打卡体验中焕发出勃勃生机。
特色文化IP,不是展示人前的“花瓶”,挖掘其产业带动能力,才能物尽其用。北坡镇以游鱼IP为核心,举办文化周活动,将文化、体育、美食、娱乐等产业有机融合,实现了文化与经济的良性互动。在推进“百千万工程”中,各地应借鉴这一经验,围绕特色IP构建多元化的产业体系。以“游鱼IP”为例,接下来就应该在“一鱼多味”上下功夫:打造IP主题景区、民宿;开发文创产品,将IP元素融入农产品、手工艺品中;举办四季不同主题活动,吸引人流、物流、资金流。“游鱼IP”实践证明,通过产业融合,拓展IP的商业价值,能有效带动乡村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
对于一个地方而言,如果特色IP是“面子”,那么环境条件就是“里子”。借“百千万工程”加力提速之东风,北坡镇积极改善镇区面貌,建设游鱼文化馆等设施,为游鱼IP的发展、游客的沉浸体验提供了有力支撑。这也提醒我们,在打造特色IP助力“百千万工程”时,要注意整体规划,提升交通、通信、水电等硬件水平,同时完善公共服务设施,提高宜居宜业水平。
最后,“游鱼IP”之所以能迅速“游”出圈,媒体的宣传推广功不可没。2月12日晚的北坡游鱼直播,在湛江日报社全媒体矩阵的助力下,收看量超300万人次。可以通过与湛江日报等媒体一起举办IP主题活动,持续性地保持IP在线上线下“曝光率”,吸引更多的关注和资源。
未经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