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的家乡广东粤西,年例是很重要的民俗活动,年例甚至比过年还热闹。
年例一般在农历正月到二月,每个村子都有自己固定的年例日。到了那天,家家户户都忙着准备,摆上一桌子好菜,邀请亲戚朋友来家里吃饭。
儿时家乡的年例,热闹非凡,那是一年中最值得期待的日子。
年例前几天,奶奶就开始忙碌起来。她眯着眼睛,仔细地将被子抱到院子里晾晒,边晒边念叨:“年例那晚,远路的亲戚会留在我们家,要提前晒好被子。这张被子给姑婆盖,要晒得暖乎乎的;那张被子留给表哥,可别弄混咯。”她的手轻轻拍打着被子,扬起的灰尘在阳光中飞舞,那专注的神情仿佛在筹备一场至关重要的仪式。
年例前一天,晨曦初露,整个村子就已热闹起来。爷爷早早把我从床上唤起:“妞妞,快起来,今天和爷爷去挑年例的好菜,去晚了可就没好货啦!”我一骨碌爬起,兴奋地跟在爷爷身后,奔向村子的广场。
广场上早已人声鼎沸,叫卖声、讨价还价声交织成一曲热闹的交响乐。卖猪肉的大叔站在案板后,手中的刀上下翻飞,大声吆喝着:“新鲜的猪肉嘞,做扣肉那叫一个香!”爷爷快步走到摊位前,眼睛紧紧盯着猪肉,手在上面轻轻按压,一番精心挑选后,爷爷满意地将一块色泽红润的五花肉放进菜篮子里。不远处,蔬菜摊位上摆满了青瓜、莲藕、豆角……水灵灵的,十分诱人,爷爷笑着挑选了几样,转头对我说:“你最爱吃的甜酸咕噜肉,明天给你做一大盘!”我高兴得直点头,眼睛被周围的热闹景象吸引得目不暇接。
买完菜回到家,母亲和婶婶们已经在院子里摆好了大盆,准备清洗碗筷。母亲接过菜篮,笑着对爷爷说:“爸,你挑的菜可真好,明天的饭菜肯定香!”说完,便拿起抹布,认真地擦拭起碗筷,边擦边叮嘱我们几个小孩子:“你们别在这儿捣乱,这些碗可都是招待客人用的,要是摔碎了可不行。”我们虽然有些失落,但还是乖乖地拿起小抹布,跑去擦桌子、凳子,还互相比赛谁擦得又快又干净。
年例当天,天才蒙蒙亮,厨房就成了欢乐的战场。父亲和伯父宛如默契十足的搭档,在灶台边开启了一场烟火盛宴。
父亲双手不停,在案板上“哒哒哒”地切着食材,那娴熟的刀工令人眼花缭乱。他切下的肉块大小均匀,蔬菜丝根根分明。切好后,他手腕一翻,食材精准落进冒着热气的锅里,“刺啦”一声,热油瞬间包裹住食材,火苗猛地蹿起,他却丝毫不慌,快速翻炒。
伯父则在一旁全力配合,他时而往炉灶里添柴,让火势旺得呼呼作响,时而眼疾手快地递盘子、接炒好的菜。他手里的铲子上下翻飞,在锅里搅弄出欢快的节奏,嘴里还大声喊着:“火候正好,这菜肯定香!”两人一唱一和,欢笑声、锅碗碰撞声、热油爆炒声交织在一起,热闹极了。
没过多久,灶台上就摆满了色香味俱全的菜肴。金黄油亮的白切鸡,皮滑肉嫩;酸甜可口的咕噜肉,外酥里嫩,裹着浓郁的酱汁;鲜嫩弹牙的清蒸大虾,原汁原味;肥而不腻的扣肉,每一层都吸饱了汤汁,入口即化;还有香气四溢的蒸鱼、乳白醇厚的莲藕排骨汤、色泽诱人的清炒时蔬……满满一桌,丰盛至极。
亲朋好友们陆续到来,大家一见面就热情地拥抱、寒暄。姑婆拉着我的手,笑得眼睛眯成了一条缝:“我的乖孩子,又长高了!”说着,便从口袋里掏出一个红包塞到我手里。表哥则兴奋地和我分享他在路上的见闻,还拿出给我带的小礼物。
村子的小路边,摆满了琳琅满目的玩具摊。五彩的泡泡水、可爱的布娃娃、酷炫的玩具车……我们这些孩子一拿到红包,就迫不及待地奔向玩具摊。我兴奋地挑选了一瓶泡泡水和一个漂亮的布娃娃;弟弟则毫不犹豫地买下一把剑、一辆小汽车,拿着玩具在人群中跑来跑去,脸上洋溢着满足的笑容。
夜幕降临,村里的舞台上,粤剧准时开演。演员们身着华丽戏服,画着精致脸谱,在舞台上唱念做打,一招一式尽显功底。我们几个孩子可不会安分地坐在台下,一会儿跑到舞台后面,好奇地看着演员们化妆。化妆师拿着画笔,在演员们的脸上精心描绘,不一会儿,一个个色彩斑斓的脸谱就呈现在我们眼前。我们看得目不转睛,心里满是羡慕。回到家后,我和小伙伴们模仿着演员的样子,拿着包状元糕的红纸往嘴上抹,结果弄得整张脸都红通通的,互相看着对方的滑稽模样,笑得前仰后合。
如今,我已长大成人,生活环境也发生了改变,年例的形式或许没有儿时那般热闹,但那份深深扎根在心底的温暖与欢乐,却从未褪色。每到年例时节,那些美好的回忆总会如潮水般涌上心头,让我无比怀念那段无忧无虑的童年时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