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川县城梅菉素有闹元宵的习俗,每逢元宵佳节,乡亲们总是把刚醒来的春天闹得热火朝天。
梅菉的元宵节,游飘色、赏泥塑、行花桥,精彩纷呈。
正月十五晚行花桥。行花桥是梅菉元宵节很有特色的一项民俗活动。花桥搭在城郊的隔海桥上,桥上面高盖布棚,挂满五光十色的灯笼、彩旗、彩带、气球;桥两侧各种鲜花争奇斗艳,诗画琳琅;桥头有大型泥塑“仙女散花”,雕刻精细,巧夺天工。夜色中的花桥,彩灯闪烁,清波流华,犹如彩虹横空,极为壮丽。花桥最吸引人的是它的美丽传说,说是正月十五逛花桥,在桥上摘到白菊花的当年便生男孩,摘到红菊花的当年便生女孩。桥上装饰的白菊花、红菊花,任由游人摘去。但菊花毕竟有限,这样来迟的人摘不到花,怨天尤人。不过别急,近年主办方在桥头塑了一座“观音送子”泥塑,在泥塑旁出售白菊花、红菊花,任由年轻夫妇们择“男”选“女”。因有了这些美好的愿望,当晚,梅菉城区万人空巷,游人如潮,水泄不通。
看泥塑。泥塑,在梅菉已有近千年的历史,这些泥塑,内容多取材于传统戏曲、神话故事以及喜庆风俗的片段。如《三顾草庐》《木兰从军》《西厢待月》《八仙过海》《刘三姐对歌》《岳飞报国》等等。这些泥塑造型优美、塑工精细、形神兼备、寓意吉祥且栩栩如生。听说有一大批制作泥塑的工匠曾多次到北京、上海、杭州、昆明、海南、广州、深圳等地展示手艺呢。
飘色出游在正月的十五、十六两天。梅菉飘色造型独特,艺术形式多样,飘色人物靠一根隐蔽着的“色梗”支撑。一板飘色,在柜台上的小舞台或坐或立的称为“屏”,凌空而起的人物造型称为“飘”,造型人物年龄一般为6至12岁儿童,飘色内容一般以历史故事、神话故事为多,如《唐僧取经》《白蛇传》《康熙王朝》《徐九经卖酒》《陈兰彬出使美国》《状元林召棠》《唐僧取经》《游湖借伞》《盗灵芝》《穆桂英招亲》等。特别奇妙的是,在空中飘动的人物的立足点只是踩在一根缨枪或剑尾上;更为有趣的是,有的角色还踏着活生生的动物(如公鸡、白鸽、鲤鱼、金鱼等)在行进间手舞足蹈,给予人们一种神秘感。
飘色出游,伴随着锣鼓班、仪仗队、狮子班、彩车等,一路上,鞭炮声、笑声、锣鼓声不绝于耳。这两天,梅菉周边的人家,扶老携幼前来观看,不少湛江、广州的客人也赶过来凑热闹,邻近很多村子变成空村。十里八里不嫌远,二十多里也要去,有人扛着孩子,有人抱着孩子,也有人领着孩子,反正是拉家带口,全员出动,飘色游到哪里往哪赶。
据悉,梅菉镇2000年被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艺术之乡”。飘色、泥塑、花桥被誉为“吴川三绝”,吴川泥塑2007年入选“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吴川飘色2008年入选“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正月十五、十六,梅菉部分村庄迎来年例,适逢元宵佳节,两节合一,热闹非凡。年例素有“有得睇有得吃”的美誉,“睇”内容丰富多彩,美食亦是琳琅满目。家家户户设宴款待亲朋,每席佳肴多达十余道,涵盖传统与创新。炸子鸡、鱼丸、腰卷、八宝饭、五香扣肉等经典菜式不可或缺,而腰果、名贵菇类、白果糖及海鲜如大虾、水鱼、海参、白鲳、鲍鱼乃至鱼翅汤等亦成常客,更有清蒸大龙虾、原盅雪蛤等珍稀美味,令人垂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