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月18日上午,“曾海美术作品展”在赤坎老街“静园”开展,开幕式格外隆重,湛江市美术家协会三任主席到场并讲话,开幕式结束后,市美术家协会还举办了“曾海美术作品研讨会”。如此高规格,实属少见。
走进一楼展厅,可以看到表现南海岸边汹涌澎湃的浪涛和岿然不动的磐石的焦墨山水画,素描般的焦墨赋予了景物以形态,在画面上可以看到律动般的笔触在纸上跳跃,具有灵动的气息。正对展厅大门的是一幅《波涛汹涌》,透过画面上点点笃笃的笔墨和深深浅浅的变化,波涛的碰撞,浪花的飞溅,海潮荡气回肠般的起落,可以感受得到画家作画那种激动的心境。在《春潮》《风高浪急》等作品中,笔墨与浪潮流淌的形态融合得恰到好处,构图颇有分寸感,观之让人心潮澎湃。再次看到这些熟悉的作品,让我想起2023年,我与曾海的相识相知过程。之前,我们俩并不认识,缘于我在坡头区举办的一次画展,曾海被我的焦墨画深深吸引,于是,循着乡道到官渡镇找到我,表达了想跟我学习焦墨画的心愿。我见他退休后对绘画仍如此执着,又如此真诚,便答应了他。他在我乡下的家里开始了每天来回一百多公里,日均十小时,长达数个月的学习过程。他虽然尊称我为“老师”,但我们是同龄人,有共同话题,亦师亦友,教学切磋,相得益彰。
展厅二楼,丰富多彩的水彩写生作品一字排开,一幅幅色彩斑斓的画作是这么真实、这么自然、这么和谐,是色彩赋予了大自然生命。这批水彩写生作品有的描绘南国的红树林,例如《阳光明媚的特呈岛》《金牛岛红树林》等;有的描绘北国的雪地风光,例如《济南跑马岭雪境》《雪地天晴》等;有的描绘东海的海岸涛音,例如《青岛海岸》等;有的描绘西南边陲的百年老树和村落,例如《百年银杏树》《司莫拉佤族村寨》等。总之,一山一水一枝一叶总关情,无不透露出画家曾海对生活的热爱。
看其他人的画,你可能需要用训练有素的眼光去考究技法的运用;而看曾海的画,你只需拥有欣赏的眼光就行了。他的画会自然而然地引导你走进大自然的环境中而忘却绘画的手法,看到的是一股生活的激情,每一幅画面都充满着清新的气息,让人呼吸到流动的空气,带来一片勃勃生机。在欣赏水彩写生《特呈岛避风港》时,不需要我去赞美画家娴熟的技巧和表现手法,我不会想到水彩颜料在潮湿的纸上的渗透,不会想到色调调和的运用,也不会想到明暗对比中赋予港湾船只的形态结构。这不是浮云在天空中游移吗?这不是海水在微风中动荡吗?这不是渔船在起伏的波浪中摇摇晃晃吗?这不是一湾平静祥和的避风港吗?再细品水彩写生《济南跑马岭雪境》时,我也只是看到晴空旷野里一派皑皑白雪,疏落有致的丛林间辗过一线断断续续的畜辙的痕迹。如果不是正在参观画展,我怀疑这不是一幅画!
曾海干一行爱一行,对工作有极端的责任感,有拼命三郎般的劲头;他在陪伴儿子曾灏习画的路上,目睹颜料在儿子笔下的神奇变化,从一个涂鸦少年到成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的成长过程中,滋长了对绘画的热爱。退休后他到北京、天津、西安、广州等地拜师学艺,深入领悟了绘画的门道;他又天生具备了一双发现美的眼睛。因此,曾海能像一名经验丰富的猎手一样,游走大江南北,描冬绘夏,随时捕捉美的生活,记录心灵的感受。
令人不得不钦佩的是,曾海在两年时间里画了二百五十多幅画。他在展览开幕式上讲:“一直以来,我无论做什么事,都会用心用情用功,我几乎完全沉浸在画事中,没有一时不想着画,没有一天不画画……在这两年里,我走路想的是画,吃饭想的是画,睡觉想的是画,无时无刻不与画有关。”一个人只要天天想着一件事,他就已经到了成功的边缘。况且曾海是那样的执着,那样的真诚,那样的热情,那样的勤奋,成功便是水到渠成的事了。
一个展览五十多件作品,数量不算多;但作为一名画家的个人作品展,这个数量已经不少了。而参观这次展出不多不少的五十多件作品的“曾海美术作品展”,我用了足足两个钟。浏览着这一幅幅精美的画作,不由自主地被画作者诱使我像他那样去观察自然,观察生活。从这些作品中,可以清楚地看到画家曾海是一个多么热爱生活、热爱绘画的人。
(作者系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湛江市美术家协会学术委员会副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