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春运,湛江西站针对行动不便的旅客、老年旅客等特殊旅客,积极提供“适老化”、关爱“慢速度”等温情服务,获得旅客连连称赞。(1月21日《湛江日报》)
春运期间,湛江西站“金海鸥”党员服务队针对老年旅客等特殊群体提供“适老化”等温情服务,如同一束光,照亮了特殊群体的出行之路,更引发我们对城市适老化改造的深入思考。
城市适老化改造,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底,60岁及以上人口29697万人,占全国人口的21.1%,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21676万人,占全国人口的15.4%。老年人口数量日益增多,他们对城市的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方面都有着特殊的需求。就像在春运中,老年旅客在高铁站面临着诸多不便,正如报道中提到的“乘车流程不熟悉、智能手机使用不习惯、乘车指引看不明白、坐车方向搞不清楚”等问题。这只是城市生活中老年人所遇困难的一个缩影。老年人在某些场景中“操作机器难、扫码缴费难”,不少公共场所和景点缺乏便捷的适合老年人预约、购票、入场的非数字化手段,App使用时存在字体过小、程序复杂、广告关不掉等问题……这些对于年轻人来说司空见惯的事,对不少老年人而言却是压在心头的急难愁盼。
在春运这个特殊的时期,车站里人来人往,每个人都归心似箭,但湛江西站工作人员却放慢脚步,关注那些需要帮助的旅客,用实际行动诠释了“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也为城市适老化改造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客运值班员严思玲主动搀扶年迈旅客,服务队员邹安雅为视障旅客开辟“急客”通道,一路护送其上车并与列车长交接,这些看似平凡的举动,却在关键时刻为旅客排忧解难。在城市适老化改造中,我们也应秉持这种关注细节的态度。“快一步”的社会,应该考虑“慢一拍”的老年人的特殊情况。比如,一些提供日常必要服务的机构,应该酌情保留更多人工服务窗口,让“线上办事”与“现场办事”并行。诚然,用信息技术助力于机构运转,能节约成本、提升效率。但是,一个机构、企业的发展,不能只考虑速度。要不然,将会变得冷冰冰的,缺乏人文关怀,令人不适、反感。又比如,着眼于公共设施适老化配套,规划好方便老年人使用的办事指引、移动支付、无障碍通道等多方位举措,开办一批老年食堂、活动中心等助餐、助急、助乐、助医等多层次服务,为老年人安享晚年营造出更加安全、便利、友好的“软环境”。放大字体、设立人工窗口、简化App办事线上流程……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细节,却能极大地提升老年人的生活便利性和舒适度。
春运是一个展示社会文明的窗口,湛江西站的“适老化”服务、关爱“慢速度”行动,为我们树立了榜样。让“适老化”成为民生服务标配,需要我们共同关注、齐心出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