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湛江云媒账号

《珍珠塔》何以久演不衰?

2016-08-29 11:14 来源:湛江日报 作者:吴梦楚

    27日晚,湛江粤剧团在湛江影剧院为广大剧迷倾情上演了大型古装粤剧《珍珠塔》。记者 林石湛 摄

    改编作者为该团潘亦安;唱腔音乐设计由国家一级作曲万霭端重新创作;导演是国家一级导演苏保昆执导;舞美由该团陈会贵设计——有了这些人的倾情付出,才有了具有鲜明粤剧特色的《珍珠塔》。

    27日晚,湛江粤剧团在2016湛江戏剧嘉年华活动中,演出了改编剧目《珍珠塔》,深受观众的欢迎。大家知道,改编戏不容易,要受到观众欢迎更不容易。必须有其独特之处。从改编到排练演出,湛江粤剧团的领导和编导演员都颇费功夫,精雕细琢,倾力打造而成。

    一、《珍珠塔》(下称《塔》剧)具有鲜明的粤剧特色。首先在情节上更加精彩,引人入胜。为了增强戏剧效果,增加生、旦角的戏份,《塔》剧新创了“造信”、“行舟”两场戏。“造信”描写管家王本去襄阳打听方卿的消息无果而归,为了安慰心急如焚的女儿陈翠娥,陈培德急中生智,假造方卿书信一封,顷刻让陈翠娥芳心大悦。然而丫环彩萍突然问起方卿是否在信中有提到她,陈翠娥又机智回答掩饰过去。戏剧妙趣横生,让观众忍俊不禁。“行船”一场,主要是烘托喜剧气氛,形成反差,舖垫后场。还有“赠塔”中的浓墨书写方卿翠娥互表爱慕之心,是粤剧特色的生旦“言情戏”;“羞姑”中的方朵花唱“十不好”和方卿唱的“十好”采用具有粤剧特色的“新曲”改编,具有强烈的节奏感,铿锵有力、打动人心。另增加新增加的“序”和“结局”两场,主要是前后呼应,保持完整的喜剧大团圆。《塔》剧的改编作者为该团潘亦安;唱腔音乐设计由国家一级作曲万霭端重新创作;导演是国家一级导演苏保昆执导;舞美由该团陈会贵设计;有了这些人的倾情付出,才有了具有鲜明粤剧特色的《珍珠塔》。

    二、精湛的粤剧艺术表演。湛江粤剧团是在雷州半岛这块沃土培育下绽开的一朵具有南粤风采的艺术奇葩。

    在原团长、著名粤剧表演艺术家孔雀屏过去多年的指导和带领下,拥有一批文武兼备,技术超群的演员,行当齐全、阵容鼎盛;音乐、舞美、灯光、服装水平较高。在国内外的演出中,都获得广大观众的高度评价与热情赞扬。六十年代多次赴越南演出;八十年代至今多次赴香港、澳门、台湾地区和新加坡、美国、加拿大等国家演出及文化交流,均获得轰动效应。

    为了适应时代发展,培育更多的粤剧英才,经过多年的强化训练,在李田寿团长带领下一大批优秀青年演员脱颖而出。由于注重人才的培养,剧团呈现英才迭出,长盛不衰的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 《塔》剧的演出,荟萃了湛江粤剧团的艺术精英——吴剑鸣、陈爱莉、文慧、郑建平、沈康帝等一批声、色、艺俱全的优秀演员,组成了强大的演出阵容,呈现出朝气蓬勃、艺术高超的崭新面貌,让观众耳目一新,欣赏到精彩的高水准的粤剧艺术。《塔》剧中,除全昌耀饰演的红云、梁小飞饰演的邱六乔、吴称贵饰演的陈寿、饰演中军的郑健平、沈康帝是原饰演演员外,其他大都是新担任的角色行当,基本上传承发挥了老演员的表演风格及水准,出色完成任务,达到了舞台艺术形象的要求,如饰演方卿的吴剑鸣、饰演陈翠娥的陈爱莉、饰演陈培德的鲁成斌、饰演方朵花的梁小佳、饰演彩萍的文慧、饰演王本的廖军、饰演陈福的莫贤明、饰演知府太太的梁羽华、知县太太陆伟娟等,都是新扮演角色的演员,他们在舞台上配合默契,各具千秋。演出博得观众的喝彩!

    三、弘扬中华优秀传统美德。《塔》剧是2004年改编后在湛江市第六届艺术节首演的。十多年来,赴香港、澳门地区以及湛江城乡演出360多场,久演不衰,具有旺盛的艺术生命力。有些地方已经演出3、4场了,观众仍然要求再演。他们说:“《珍珠塔》这本戏,内容好、演得好,这样的好戏,百看不厌!”的确是这样,《塔》剧讲述的故事是中国传统美德和伦理道德教育的,鼓励穷不失志,弘扬积极向上精神,鞭挞“认钱不认人”的世俗“势利眼”。人们从心灵里呼唤中国传统美德发扬光大。所以,《塔》剧每演出一场,都在当地引起极大的反响和共鸣。(柯锦湘)

    《珍珠塔》:老剧本演出新味道

    湛江戏剧嘉年华精彩继续!27日晚,由湛江粤剧团演绎的经典粤剧《珍珠塔》在湛江影剧院精彩上演。老剧本、新演员,熟悉的旋律,不一样的演绎,受到现场观众的热烈追捧。

    保留曲目 久演不衰

    粤剧《珍珠塔》讲的是河南方卿,家庭贫穷,奉母命投亲借贷。因遭势利姑母羞辱,负气而回。但自幼与方卿青梅竹马的表姐陈翠娥,却眼光独到,敬佩方卿人穷不失志,暗自将稀世珍宝的珍珠塔藏于点心包内,赠送给方卿带回家。然而风雨归途中,方卿遭劫险些丧命。三年后,方卿高中头名状元,乔装改扮成为江湖艺人,二次来到姑母家,将藏有黄金印的干点心包回赠表姐。势利成性的姑母仍冷眼相待,方卿却唱道情予以讽喻,令姑父刮目相看,同时姑母为其情理所动,将失而复得的珍珠塔赠予方卿。

    据介绍,这出戏是湛江粤剧团的保留曲目,也是一部久演不衰的经典剧目,多次在香港、澳门、台湾地区和新加坡、美国、加拿大等国上演,获得轰动效应,深受国内外观众欢迎和好评。

    在当晚的演出中,偌大的影剧院座无虚席,不少没抢到座位的观众还站在过道里,坚持看演出。老戏迷何阿姨说,早在2005年,她就看过这出戏,十几年时间过去了,当年的情景至今历历在目。如今重温这部粤剧,她发现在演员、服装、编排等方面都有了新的变化。“湛江粤剧团将这个老剧本演出了新味道,非常过瘾。”

    不断创新 全新演绎

    作为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粤剧同样面临着传承的问题。“一是舞台样式的繁荣,传统戏剧的份额客观上受到外来话剧、舞剧等新的舞台样式的冲击;二是青年观众从小就少接触传统戏剧这样的舞台样式,更多的娱乐方式是看电影、看电视。”湛江粤剧团副团长郑建平说,粤剧正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如何应对这些挑战呢?湛江粤剧团从人才培养、剧本创新等方面进行了多方面的探索。粤剧要传承,首先要有人才。在湛江粤剧团,目前90后的演员就有十几个,部分已经挑起了大梁。“1991年出生的文慧,是我们剧团的青年花旦,已经在《双枪陆文龙》等剧目中担任主角。”郑建平说。人才不断档,剧本同样要跟得上时代的步伐。“要想吸引年轻观众,必须要创新。”他说,剧团对老剧本进行了全新的演绎,无论是在音乐、服装还是在表现形式方面都有了大胆的突破。“比如说换幕,以前都是让观众干等,无形中就拖慢了节奏,现在在换幕过程中,我们尝试伴唱、播放音乐等形式,让观众不感到枯燥。”另外,为了培育年轻观众,他们主动走出去,开展粤剧走进校园活动,送戏到岭师附中等学校,受到师生们的热烈欢迎。(记者刘兵 通讯员李嘉诚)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湛开云(中国)

  • 霞山观海长廊将添赏美景吹海风好去处
  • 湛江2个集体、3名个人入选第十一批广东省岗位学雷锋标兵
  • 赤坎区“三八”妇女维权周暨学雷锋巾帼志愿普法活动举办
  • 市博物馆送展进校园
  • 湛江经开区举行学雷锋志愿服务活动
  • 花漫港城  满目芳菲
    热点新闻排行
  • 月点击
  • 周点击
  • 日点击
  •   
数字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