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湛江云媒账号

创作也是一种修炼

2016-08-27 16:20 来源:湛江晚报 作者:采写/记者 詹亚旺 开云(中国)/由受访者提供
    去遂溪采访陈华清是今年5月份的计划,但一直推迟,因她十分谦虚,“等我的两部童话作品集出版后再说吧,那样我才有点新的东西可以讲。”近日,记者电询近况,她回复,刚从北京学习回来,有些东西想说说。于是,这个姗姗来迟的采访才得以顺利进行。

    人物简介

    陈华清,广东省作家协会会员、广东省闪小说学会副会长、广东省教师继续教育学会专家库成员。文学作品散见于《延河》《散文选刊》《散文百家》等国内外报刊,多次在全国性文学大赛中获奖,小说被选作中学语文试卷阅读题。已出版情感散文集《爱到卑微处,才是看清自己时》、儿童散文集《啄着阳光的鸽子》、儿童故事集《榕树下的秘密》、小小说二人集《行走在城市上空的云》等。旅行文化散文集《有一种生活叫“江南”》在京东网热卖,获湛江市第13届文艺精品奖。

    部分出版作品

    陈华清的情感散文集《爱到卑微处,才是看清自己时》、旅行文化散文集《有一种生活叫“江南”》、小小说二人集《行走在城市上空的云》。

    陈华清的儿童散文集《啄着阳光的鸽子》、儿童故事集《榕树下的秘密》。

    “作为一位作家,您是怎样看待文学创作的?”

    “有人说,爱是一种修行。我觉得文学创作也是一种修行。文学创作对人的意志、毅力和体质等,都是一种考验。在文学边缘化的今天,纯文学的创作更多是一种矢志不渝的坚守,一种耐得住寂寞与清贫的境界。我把创作当作一种乐趣,一种修炼。”

    常写日记载录生活 想当翻译读了中文

    学生时代,陈华清的性格比较内向,不大善于跟人交流,将喜怒哀乐都写在日记本上。就连最紧张的高三阶段,她也坚持写日记。日记有长有短,有时就是一句话。直到现在,她还坚持每天写日记。“现在回想起来,写日记培养了我记录生活、坚持不懈的习惯,为我后来的文学创作打下了基础。”陈华清说。

    陈华清读中学时成绩最好的科目是英语,其次才是语文,她其中一个梦想就是当翻译家。后来,她还是读了中文专业。读大一时,她参加湛江市征文比赛,散文《老井》获得了大学组一等奖。奖品是一台当时比较先进的收录放机。她把这台收录放机送给了爱听粤剧粤曲的母亲。母亲非常高兴,整天用它来听歌。这篇文章后来还刊登在报纸上。这些给了她很大的鼓励,于是,大学期间她坚持写作。

    大学毕业后,陈华清当了中学教师。后脱产进修高一级学历,毕业后,再当教师。主要从事培训和高等学历教育工作。这样的经历,给了她比较丰富的知识储备和文学理论、创作基础。

    热写成人、儿童文学 文友称之“两栖作家”

    2007年,陈华清的母亲因病去世。失母之痛,难以向外人言说,陈华清几乎崩溃。痛定思痛,她认为需要换一种活法,以拯救自己。她决定用文学创作来疗伤,用文学的温情来取暖。几年内,她写了大量的散文、小说(包括长篇小说、中短篇小说、小小说、闪小说),还有诗歌等。因为沉浸于文学,她渐渐从痛苦的阴影中走出来。

    她既写成人文学,又写儿童文学,被文友称为“两栖作家”。她早期的写作,崇尚自我,我手写我心。而现在,她考虑得较多的是社会责任感和作家的良知。

    自2013年以来,她出版了几部文学作品集,全部由出版社或文化公司出资,“我自己不用掏一分钱,而且还有一点稿酬。文学,没有给我带来多少经济效益,带来的只是内心的充盈、精神的饱满和心态的年轻。”

    “据我了解,有读者说您是女作家中不可多得的‘多面手’,是才情女作家,写什么都成功。”

    “呵呵,成功称不上,不墨守成规,敢作多种尝试倒是真的。我把文学创作当作一个释放自己情绪,通往心灵幽径,达到某种境界的旅程。”

陈华清在河北丰宁坝上草原。

    稿里稿外“父亲病逝” 泪水凝成感人章节

    今年是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年初,陈华清开始创作一部长篇小说,以红军长征为背景,写一名失联不失志的红军战士与一个藏族家庭四代人的悲欢离合的故事。这部小说跨度近半个世纪,战争、瘟疫、死亡、人性等均有涉及。为了写好这部小说,她查阅了红军经过藏区时的大量史料。为了真实反映当地的风土人情,她请教当地文友,购买当地县志。小说四次写到死亡,四次都不相同。其中一次写到主人公的义父卓西的死亡。就在她写这部小说的前一个月,她的父亲被病魔夺走了生命。她目睹了父亲生前被重病折磨得痛不欲生的情景,为自己无能为力挽救亲人的生命而痛心。在写卓西因病死亡这一章时,她完全把卓西当作自己的父亲,倾注了全部的爱恋与无奈。一边写一边回忆父亲生命的最后时光,一边写一边痛哭,不能自已……等她写完那章后,已是深夜时分,整个人都虚脱了,好久都无法从故事中走出来。

    走四方写旅行散文 “说”童话感觉最快乐

    陈华清早期写旅行文化散文比较多,这主要是因为她把“走读大地,丰厚生命”奉为座右铭,喜欢到文化底蕴深厚的地方旅行。她的足迹踏遍了大半个中国,也行走了一些国家。每次旅行,她都会把旅途所见、所闻、所思写下来。日积月累,写了几十万字的旅行文化散文。

    旅行散文随意写容易,但要真正写好非得下一番功夫不可。要查阅很多资料,有时为了真实描写,还要故地重游。比如,在被称为“中国好望角”的徐闻县角尾乡,南海和北部湾两股海流在此汇合、交融,形成合水线。这地方她去过很多次,但都是天冷的时候去,并没有下到海里。听别人说,两股海流一热一凉,很神奇。为了验证是否真的如此,她重访中国大陆最南端,特意去到合水线,下海玩水,细细体验。

    写什么文体,写什么内容,对一个人的性情很有影响。写童话,让她感觉最快乐、心态最年轻。她一般用手机写童话,准确地说,是“说”童话。说出的话,系统会自动转换成文字。她模拟不同角色的口吻,一会是天真可爱的小兔子,一会是狡猾可恶的狐狸……根据角色的需要,声音一会儿清脆,一会儿低沉,就像在演话剧。不知情的人还以为有不少人被关在屋子里,其实就是她独自一人。

    “您最喜欢自己哪部作品?”

    “我最喜欢的作品是下一部。目前来说,我比较喜欢去年出版的情感散文集《爱到卑微处,才是看清自己时》。它是献给我母亲及心中有爱的人的。”

    深入挖掘人性光辉 关注儿童生存状况

    陈华清的作品,关注社会人生、人文历史和人性,深入挖掘人性的光辉,弘扬社会正能量。儿童文学以儿童成长精神高地为写作导向,关注当代儿童的生存状况和身心健康,内容积极向上,充满人文关怀。

    她的散文富有诗意,讲究语言的精美。《西部作家》总编、郭小川文学院副院长邓迪思评价:陈华清的散文,走的是一条把美文与历史文化散文相结合的路子,再辅之以行旅特色,几种美味烹饪在一起,满足了读者的口味。“烹小鲜,陈大义”,浅显的文笔,广阔的场景,万花筒式的展示,较高的文化立场,“大我”的文化情境,融汇一炉。

    “对于未来,您这位‘两栖作家’有何展望?”记者问道。

    “这些年,我的文学创作题材多元化,内容丰富,文体多样,但广而不精。今后要调整方向,以儿童文学创作为主,立足湛江,加大海的元素。几年前,我就计划写3部具有海的元素的儿童长篇小说,关注底层、边缘儿童的现状和心灵成长。目前已完成两部,第三部正在搜集材料,做创作前期的准备工作。今年初,已签约授权出版两部童话集、一部长篇小说,有望年底与读者见面。”陈华清从客厅踱出阳台,目视远方,和缓地说。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湛开云(中国)

  • 霞山观海长廊将添赏美景吹海风好去处
  • 湛江2个集体、3名个人入选第十一批广东省岗位学雷锋标兵
  • 赤坎区“三八”妇女维权周暨学雷锋巾帼志愿普法活动举办
  • 市博物馆送展进校园
  • 湛江经开区举行学雷锋志愿服务活动
  • 花漫港城  满目芳菲
    热点新闻排行
  • 月点击
  • 周点击
  • 日点击
  •   
数字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