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宵节,又称为“上元节”“元夕节”或“灯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农历正月为元月,古时将夜晚称为“宵”,因而新年的首次月圆之夜——正月十五,便名为“元宵节”。自汉代起,我国便有在元宵之夜点亮灯火的习俗,直至清代,元宵节已是一个全民共欢的民俗节日。在元宵节期间,除了赏灯之外,还有猜灯谜、品尝元宵(汤圆)等传统活动,这些活动不仅增添了节日的欢乐气氛,更象征着阖家团圆和幸福美满。
清代木版年画《庆赏元宵》,由杨柳青著名画师高荫章作于1903年初夏。该画生动地描绘了一家人在庭院中欢庆元宵的热闹场景。画中的男女老少,有的敲锣打鼓,有的挥舞扇子,有的吹奏乐器,配合默契。妇女们有的怀抱婴儿,有的携子擎灯;儿童们提着花灯玩耍,好不热闹。建筑的屋檐上装饰着五彩缤纷的灯笼,为节日增添了浓厚的氛围,整个画面洋溢着欢乐与活力,完美地捕捉了元宵节喜庆祥和的气氛。画面上方高荫章自题诗“金吾不禁逐年新,鼓吹昇平共闹春,最好家家饶乐趣,买灯三日更欢欣”,表达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杨柳青木版年画是著名的中国民间木版年画之一,产生于明崇祯年间,与苏州桃花坞年画并称“南桃北柳”。2006年5月20日,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