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晨,快意的轻风拂面。我穿越过深圳的繁华都市,踏入龙岗区甘坑古镇,走进历史与书香共存的二十四史书院。
门楼为三层,古色古香,庄重中夹带平和的韵味。十二支黑色立柱擎起,彰显了力度与平衡,毅然屹立。飘逸的雕檐在飞龙的陪伴下风姿绰约,墨绿的瓦当向人们诉说衷情。
扫码入门就被惊呆了。满园的名贵大树,均吊挂着著名诗作中的精华诗句,琳琅满目,目不暇接——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泥牛鞭散六街尘,生菜挑来叶叶春。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春水碧于天,画船听雨眠。
……
作为诗词爱好者,大有他乡遇故知的情感冲动。看到熟悉的诗句,心上甜蜜而喜悦,默念时酣畅淋漓;看到似曾相识的,细细咀嚼,紧记于心;陌生的语句,忙不迭地推敲,探索其精髓。
占地三万平米的书院,建筑主体有文献楼、花兮山房和甘园三大部分。
文献楼是书院的核心。既雄伟壮观,又端庄典雅;既体现了唐宋风姿,又融合了闽南风格和客家文化。独特的雕梁画栋和神仙瑞兽栩栩如生,活灵活现;没有一个钉子的榫卯木质结构体现了精湛的建筑工艺,古典又风雅。
宽敞明亮的大厅内,书架上、桌面中,错落有致地摆放着齐全的二十四史书的原装本、新版本,有简装,有精装;有破损的,更多的是完整无缺。童颜鹤发的学者、成熟沉稳的中年人、恰同学少年的青丝,在静谧的氛围中全神贯注,在浩瀚的书海中荡漾,是那么如饥似渴,忘记了时光,忘记了尘世的烦恼。
二十四史,是指中国历代撰写的二十四部史书,它上至传说中的黄帝时期,下至明朝崇祯十七年,穿越时空四千多年。涵盖中国古代政治、经济、军事、思想、文化、天文、地理等各方面的内容。共计3213卷,约4000万字,经后人不断研究挖掘,注解释义,已组成一亿四千多万字的惊天系列。记述了历史的变迁、政治风云的变幻、朝代的兴衰成败、探索文明文化的底蕴与进化。这是华夏国粹。
24部史书,分别是汉代司马迁的《史记》、汉代班固的《汉书》、南宋范晔的《后汉书》、晋代陈寿的《三国志》、唐代房玄龄的《晋书》、南朝梁时期沈约的《宋书》、南朝梁萧子显的《南齐书》、唐代姚思廉的《梁书》及《陈书》、北齐魏收的《魏书》、唐代李百药的《北齐书》、唐代令狐德棻的《周书》、唐代魏征的《隋书》、唐代李延寿的《南史》和《北史》、后晋刘昫的《旧唐书》、宋代欧阳修的《新唐书》和《新五代史》、宋代薜居正的《旧五代史》、元代脱脱的《宋史》《辽史》及《金史》、明代宋廉的《元史》、清代张廷玉的《明史》。
作者中以唐代居多,充分体现了盛唐文化的兴盛和人才辈出。这些作者都是历代的栋梁之材,满腹经纶,谙熟历代的人文历史,学富五车。为报效国家,胸怀大志、孜孜不倦、呕心沥血。有的付出了一辈子的努力,有的甚至身残志坚、忍辱负重,为完成巨著而矢志不渝。《史记》作者司马迁就是典型的范例。
司马迁,字子长,中国西汉时期伟大的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少年时随父司马谈读书,并从董仲舒受学《春秋》,向孔安国问疑《尚书》。二十岁出游,沿途考察名胜古迹,访问历史遗事,调查社会风俗。后为郎中,曾随汉武帝出巡西北诸郡县。元鼎六年(前111),奉命出使西南。元封元年(前110年)父死,遗嘱继志著史。后任太史令,阅读皇室所藏典籍,开始搜集史料。太初元年(前104年),倡议并主持改革历法工作,与太中大夫公孙卿、壶遂、典星射姓、治历邓平、方士唐都、落下闳等数十人,共同制订了以正月为岁首的新历,名为“太初历”。此后即着手著史。天汉三年(前98年),因替投降匈奴的李陵辩解,获罪入狱,处以腐刑。太始元年(前96年)出狱,任中书令。受刑之后,忍辱发愤,引经据典,艰苦撰述,终于写成“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影响最为深远。
“卖书来问东家住,帐下烹煎皆美人”。作为文献楼的后花园,两层楼的花兮山房与之比邻,构成院落。绿草如茵的草坪上摆放着供人品茗休闲的椅桌。边缘名树的花香、果香随风扑鼻,沁人心脾,令人心旷神怡。
甘园是史书院的园中园,园内依次设有浓缩版本的西园雅集、东坡书屋、杜甫书屋、李白书屋、浣花溪等。
西园雅集内,图文并茂叙述了宋朝风云际会的全过程:北宋附马王诜的宅第西园,自东坡而下十六人,以文章议论,博学辩识,好古多闻,卓然高致。苏东坡、苏辙、黄庭坚、秦观、李公麟、米芾、圆通、陈碧虚、李之仪、王钦臣、张耒、蔡肇、晁补之、刘泾、郑嘉会等大儒,应邀雅集于此,或写诗,或说经,或题石,或题阮。善写人物的李公麟临场绘画《西园雅集图》,米芾书写了《西园雅集图记》。大师云集,堪比王羲之的兰亭雅集。
二十四史书院,是探究历史、谋划未来的乐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