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appy New Year”适用于1月1日
我们先看看“Happy New Year”这一句祝福语——它是在每年公历新年时被全球广泛使用的祝福语,象征着新的一年从1月1日开始。
而对于中国人来说,春节是农历新年的开始,是依据月亮的阴晴圆缺和农业生产周期制定的传统节日,有着独特的历史底蕴与民俗风情,承载着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一句简单的“Happy New Year!”实在无法道出一丝春节的味道。
在春节对亲朋好友说“Happy New Year”的感觉,无异于“你充满期待地想要喝碗暖鸡汤,服务员却给你端来杯冰咖啡”的那种不被理解之感。
“Happy Lunar New Year”忽视了起源
随着祖国日益强大,海外传播的“中国声音”也越来越响亮。春节已成为世界普遍接受、认同和欣赏的中华文化符号。
“Happy Lunar New Year”这一句话直接翻译过来就是“农历新年快乐”。这乍一看,似乎并没问题。前些年,部分国外网友坚持农历春节祝福应该采用“Happy Lunar New Year”——他们认为,除了中国之外还有其他国家也受农历文化影响,也过农历春节。但是这种观点并不正确,它忽视了农历以及春节的起源,模糊了春节的核心归属——中国。
“Happy Chinese New Year”最合适
这句话中最耀眼的是“Chinese”。它明确地将这个节日与中国紧密相连。作为中国人最隆重、最热闹且象征着团圆和希望的节日,春节在中国人心中有着无可比拟的重要地位。它基于中国人在漫长的农业生产生活中对自然、社会的认识,承载着中华文化所蕴含的丰富的习俗仪礼、技艺与知识,表达了中国人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促进家庭和睦及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也为中华民族共同体认同和文化创造力提供了持续不竭的动力。
其实,在二三十年前,还有一个较为少用的祝福语“Happy Spring Festival”。但正如我们所见,这个直白的翻译少了春节的韵味,也少了中华文化的展示。相比之下,当我们用“Happy Chinese New Year”向世界传递祝福时,就像是在向全球展示中国文化的独特魅力。舞龙舞狮、贴春联、放烟花,这些春节特有的活动,通过这句祝福语,仿佛生动地展现在世界眼前。
2022年7月,文化和旅游部就开始着手推动春节申遗工作;2023年3月31日,中国政府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提交了申报材料;同年12月,第78届联合国大会协商一致通过决议,将春节(农历新年)确定为联合国假日;2024年12月春节申遗成功,整个过程历经两年多的时间。
从被确定为联合国假日,到申遗成功,足以证明春节文化在全球影响力的不断提升,是讲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故事的重要渠道。据不完全统计,近20个国家和地区将春节作为法定节假日。过春节成为全球文化盛事。
如今,中国即将迎来第一个世界“非遗”版春节,让我们自豪地向世界大声说:“Happy Chinese New Year”!
拓展阅读:44项来自中国的 世界非遗瑰宝速览
去年底,在巴拉圭亚松森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19届常会通过评审,决定将“春节——中国人庆祝传统新年的社会实践”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至此,我国共有44个项目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名册,总数居世界第一,分别如下:古琴艺术、昆曲、蒙古族长调民歌、新疆维吾尔木卡姆艺术、羌年、中国木拱桥传统营造技艺、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中国篆刻、中国雕版印刷技艺、中国书法、中国剪纸、中国传统木结构建筑营造技艺、南京云锦织造技艺、端午节、中国朝鲜族农乐舞、格萨(斯)尔、侗族大歌、花儿、玛纳斯、妈祖信俗、蒙古族呼麦歌唱艺术、南音、热贡艺术、中国蚕桑丝织技艺、藏戏、龙泉青瓷传统烧制技艺、宣纸传统制作技艺、西安鼓乐、粤剧、中医针灸、京剧、中国皮影戏、中国珠算、二十四节气、藏医药浴法、太极拳、送王船、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春节、麦西热甫、中国水密隔舱福船制造技艺、中国活字印刷术、赫哲族伊玛堪、福建木偶戏后继人才培养计划等。 据新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