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湾街道党工委“把支部建进小区”作为党建引领基层治理的全局性、牵引性工程,以推动建设“两社三中心”为核心内容,通过小区善治促进城市基层治理现代化。 (1月27日《湛江日报》)
小区是社会的基本细胞,是党的社会工作的主战场、主阵地和主场景,也是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神经末梢”。沙湾街道党工委把支部建进小区,充当“主心骨”,把党支部变成“指挥部”,把小区变成“开发区”,从而激活小区个体细胞,整合社会资源,赋能强基,让小区成为党群共建共治共享的幸福家园——以“微单元”为支点,用党建之力撬动了基层治理的“大转变”。
从报道来看,把支部建进小区,让沙湾街道滨海社区实现了两大变化——
其一,把支部建进小区,激活了基层治理的“神经末梢”。以往,小区治理面临诸多难题,从物业管理的混乱,到居民诉求的石沉大海,都凸显了治理体系的短板。而“支部进小区,有事找支部”,犹如一股强劲的动力,打破了以往的治理僵局。在滨海社区,党支部成了凝聚各方力量的核心。通过构建“党支部+物业管理+小区居民”联动治理模式,党支部将物业公司、小区居民紧密团结在一起,让过去“谁来管、怎么管”的难题迎刃而解。面对小区儿童乐园射灯刺眼、游乐场喧闹等问题,社区党委、小区党支部、物业公司联手发力,迅速采取关闭射灯、消音处理等措施,不仅提升了物业服务质量,更让居民切实感受到治理的效率与温度,重塑了小区治理的秩序与活力,而党支部的公信力与影响力也在这个过程中潜移默化地提升。
其二,把支部建进小区,搭建起党群沟通的“连心桥”。社区工作千头万绪,只有深入了解居民的所思所想所盼,才能有的放矢地开展工作。党支部扎根小区后,党员干部积极主动地与居民“面对面”交流,通过下访问难、夜访问需、专访问计等形式,广泛收集居民对公共卫生、车辆停放等方面的意见建议。这些来自居民的声音,被梳理成“微心愿清单”,并通过“群众点单、社区派单、党员接单”的方式逐一落实。这种互动模式,不仅增强了居民参与社区治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更让居民看到了党组织为人民服务的决心与行动,密切了党群关系。
更令人欣喜的是,这些变化背后蕴藏着一套“把支部建进小区”的“新打法”,其中不乏“实招”“硬招”“妙招”。把党支部统筹引领的小区组织体系做实,解决核心和“头雁”的问题;把小区的公共活动空间做实,解决支部和居民有地方干服务、搞活动的问题;把小区居民诉求收集办理机制做实,解决诉求及时得到回应的问题;把小区议事协商场景做实,解决居民凝聚共识的问题;把小区的专业志愿服务组织和队伍建设做实,解决有人有力量干服务的问题……小区居民的幸福感、获得感和安全感,就在这些“微变化”中与日俱增。
要让“把支部建进小区”这一模式发挥更大的效能,还需要不断探索和完善。期待沙湾街道持续发力、久久为功,升级迭代那些行之有效的好机制,办好投诉处理、矛盾化解、惠老助餐、幼儿托育等实事,推动“把支部建进小区”迈向更深层次、更宽领域。
未经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