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媒体报道,《第十次广东省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评估定级上等级站名单》近日出炉,本次名单共评估了特级文化站581个,湛江有15个公共服务中心/文化站入选其中。
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是建设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推动乡村文化振兴的重要阵地,也是加强城乡社会治理的重要基础。这次湛江有15个公共服务中心/文化站入选特级站,其中廉江独占10席,其中的好经验、好做法,值得好好总结。
过去,本地媒体和相关职能部门,着重推介了廉江市安铺镇文化站、和寮镇文化站等。从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扮靓群众美好生活,到夯实文化阵地建设打造群众文化体验空间;从时政宣传及时化、法律宣传普及化,到群众可以办事议事的生活服务圈……近年来,这些扎根基层的文化站,打出了一套“建管用育”组合拳,通过空间重塑、资源集成、机制创新,做好“文化站+”文章,让文化站“建起来、用起来、火起来”。而相关乡镇的居民也由“散”到“聚”,在“家门口”尽享文化盛宴,体验到浓浓的认同感、归属感和幸福感。
从媒体报道中可以发现,这些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成为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提升民众文化素养的重要载体。文化站是群众文化活动中的重要场所,民众能够在此获得乡村文化信息,了解到乡村文化的发展和变化。有了这个平台,一方面可以推动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基层社会治理,以优秀传统文化凝聚社会共识、教化引导民众;另一方面,也可以通过形式多样的文化活动,展现和交流乡村文化,进一步提升民众的文化素养。同时,也有部分文化站着力挖掘、保护和发扬本地文化,不仅让本地民俗、非遗传承等“活”起来,还进一步提升了居民的归属感、认同感,从而更加熟悉和热爱自己所在的乡镇。
当然,也有一些文化站在“建”与“用”中遭遇了困境。比如,有的文化站在文化供给过程中,文化内涵明显不足,存在形式大于内容的现象,虽然已经建在了群众家门口打通了乡村公共文化服务的“最后一公里”,但是没有打通群众内心认同的“最后一道坎”。又比如,有的文化站虽然装修很不错,但依然吸引力不足,尤其是受社交媒体、短视频等的冲击,线下的文化生活整体参与度有所下降,文化站提供的还只是文化展览、送戏下乡等“老套路”,创新性不足,对青年尤其是青少年的吸引力减弱,文化传播和理论宣传的作用也随之有所弱化。
文化站“建好”更要“用好”,如何因地制宜创新活动形式,充分发挥“文化站+文明实践、文化站+惠民服务、文化站+乡村旅游、文化站+基层治理”等作用,需要继续努力探索。
未经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