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鸽寨,又称白鸽水寨,位于麻章区太平镇通明港村,是明、清两代雷州府水师驻防地,因其地理位置险要,属于当时的海上军事要塞,故被称为“郡城左臂”。

公元1572年,明朝开始在通明港建水寨,驻水师时,通明港村还未形成。1609年,明代第十四任水师“钦依把总”(官阶五品)续蒙勋携带家眷驻扎白鸽水寨,召集民居,屯聚为市,从此白鸽寨人来车往,商业繁盛,形成了今日人口达6000人的通明港村。

据考究,白鸽寨初设时,并无寨城,兵不离船,依水结寨,静则演习,动则巡弋。到万历十四年(1586年)把总童龙,开始在此筑堂门,建关帝庙和天妃庙。再到万历三十七年(1609)把总续蒙勋驻扎时,在附近2公里范围内修建屋宇、班房、书室:还修建起罗星亭、问津亭、济川亭和菩提桥。因年代久远,保护不善,这些亭宇、石桥已无存在,尚有遗址为证。
到清朝顺治十三年(1656年),高雷廉总兵陈上川见白鸽寨无城堑可守,雷州郡城大受威胁,乃出资修筑了城墙。康熙三年(1664年)受“迁海”影响,白鸽寨及方圆五十里共一百三十三条村庄被迫迁徒内地。在此情况下,白鸽寨水师驻地也于同年迁离通明港,移驻徐闻县的海安所。直到康熙八年(1669年),沿海形势得到缓和,“内迁”之各村村民又陆续回到故里,迁驻海安的水师又重驻白鸽寨。

清朝中期以后,白鸽寨水师的作用进一步削弱。嘉庆十四年(1809年),白鸽寨水师进一步降格,由千总(正六品)率领。到了道光年间,白鸽寨定额兵员只有35名,仅为明代初设水寨定额兵员九百名的二十六分之一。由于商人及水兵后代的居住增多,昔日的水师重镇白鸽寨终于变成了今日有四十多个姓氏,以捕捞为主要作业的沿海渔村——通明港村。
星移斗转,时光流逝,白鸽水寨早已消失了,但形成今日的通明港码头,我们只有从一件件历史文物和一处处历史遗迹,才能窥见这座雷州府水师重镇昔日的雄风了。但有关康熙皇帝与白鸽寨情缘的一段脍炙人口的传奇故事在当地仍广为流传,家喻户晓。

[宣封庙]:在通明港村东南角。明万历十四年(1586年)由白鸽寨把总童龙所建,三十七年(1609年)把总续蒙勋重修,清康熙四十九年(1710年)、民国三十六年(1947年)局部重修。砖柱抬染工结构,三殿二拜亭,面积591.6平方米。前殿三进三开间,其中前殿通进深9米、正殿9.55米、后殿8.9米。正殿拜亭硬山顶,宽5米、深4.8米;后殿拜亭歇山顶,宽4.5米、深5.1米。庙额“宣封庙”,相传系康熙皇帝敕封。宣封庙正殿供奉木雕天后像2樽,后殿供奉木雕关羽像和关平、周仓像。一庙祀二神,反映此地既是沿海渔村又是古代军队驻地的特点。
宣封庙现存有明、清碑刻七块:嘉庆年铁钟一座;名人手迹对联二付;石雕“惜字亭”一座;还有大量精致的木雕,有透雕、浮雕、圆雕三种,内容为人物故事和花、果、狮、鸟等,形象生动,刻工精细,线条流畅,反映了雷州在明、清时期建筑散件木雕工艺水平,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另外,庙内现存木雕散件有雀替、额牌、雌雄狮、群狮戏宝等,也有一定的艺术价值。
[六角大井]:位于通明港村内,始凿时间不详,相传为明代白鸽寨初置时(隆庆年间)。清代乾隆丙午年十二月(1787年1月)全寨捐资重修,井旁有碑记其事。井口呈六角形,最大直径为1.5米,口环石6块,每块宽0.15、长0.72米,六角处用石柱衔接,从井口接六面向外延伸到2.10米;用石块铺垫,分九级逐渐外斜。井深约5米,井水长年清洌甘爽,现仍供村民饮水之用。有古民谣:“六角井、水清清,人才辈出丁更兴,几多人喝都够用,金口龙言神宗灵”。
[菩提桥遗址]:在通明村东北1.5公里处,青石桥结构,系明代万历三十七年(1609年)由白鸽寨钦依把总续蒙勋修筑。清代道光二年(1822年)重修,现遗址仍有《奉县告示》、《重修菩提桥乐捐碑》二通记其事。桥因上世纪八十年代修公路被埋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