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海岛东山镇龟头村“老村长”庄宏清,和村里2000多名渔民一样,在雷州湾一带海域“耕海”几十年,也和该海域的数百头中华白海豚亲密相处了几十年。为了让更多人认识并保护有“海洋国宝”之称的中华白海豚,在渔业、旅游等部门的引导下,今年10月,庄宏清和几位渔民一起自筹资金,建起了湛江首家中华白海豚保护基地。昨日,记者探访了中华白海豚保护基地,该保护基地集白海豚科普、保护和旅游观光于一体,不仅成为市民和游客体验湛江“五岛一湾”特色滨海旅游的好去处,还为渔民转产转业树起了良好的典范。
“渔民和白海豚有很深的感情。出海孤独,有调皮的白海豚一路为伴,渔民多了很多乐趣;渔获丰富,渔民都习惯挑些小鱼喂给围在船边的海豚。它们高兴时,会边跳边叫着从渔船边上游过,样子非常可爱。在我们的眼里,它们既是‘神鱼’,更是出海时的‘伴侣’,我们从来都不会去伤害它们。”庄宏清说,前些年他就萌发了要结合渔民转产转业的政策,通过“渔家乐”的形式,让市民和游客都能与中华白海豚“亲密接触”的想法。“今年10月,我和几个渔民一起出资50多万元,筹建了面积60多亩的中华白海豚保护基地,实现了我多年的愿望。”庄宏清告诉记者,他把之前养殖鱼虾的积蓄全部拿了出来。但没想到的是,刚做好保护基地的基建,一场强台风“彩虹”就把他的努力化为乌有。正当他以为筹建保护基地的愿望被迫“搁浅”时,身边的朋友获悉后纷纷伸出援手以无息贷款的方式帮他渡过了难关。
中华白海豚自发公益保护基地的成立,将有望促使“海豚宝宝”成为湛江的一张崭新闪亮的旅游名片。湛江经济技术开发区旅游局工作人员王一鸣说,中华白海豚常在雷州湾活动,根据南京教授徐信荣和广东海洋大学几位教授的蹲点考察研究,雷州湾的白海豚起码有数百头。“湛江的‘海’文章,中华白海豚当属一个亮点,要好好保护!”徐信荣教授说。
为了让保护中华白海豚的行动进一步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旅游部门目前正努力撮合成立一个中华白海豚保护基金会,以龟头村的“渔家乐”保护开发为抓手,建设海豚科普馆,新开发旅游观光线路,对中华白海豚进行科研和保护等,带动更多周边渔民转产转业。同时,旅游部门还将与广东海洋大学及民间组织等筹办“海豚保护大论坛”,借助中国海洋博览会在湛江举办的优势,把海豚保护宣传和特色旅游推广开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