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来自北大的学子们与部分南三籍企业家座谈。
走出南三
改革开放,春风劲吹。
南三岛迎来了第二个春天,岛上的每一片土地都焕发了蓬勃生机,宜农则农,宜海则海,宜养则养,宜商则商;每一位岛民都发挥了自己的聪明才智,勇于开拓,大展身手,各显神通,广开门路。
南三人以海岛濒临城市为依托,建起了一万多亩的蔬菜种植基地,红萝卜成了远近闻名的品牌。昔日肆虐的海水、无用的滩涂如今成了发展经济的优势,南三人开发出了四万多亩虾塘,搞起了五千多只养鱼网箱,鲜活的鱼虾游进了宾馆的宴桌。海边养鸭下的红心蛋,香飘万里,成了宾朋贵客送礼的佳品。南三人也随着改革开放的大潮涌出海岛,融入了浩浩荡荡的创业者队伍,成了时代的弄潮儿,铸就了一大批勇立潮头的老板企业家。他们手上有了钱,就回归家乡搞建设,把一条条村庄美化。南三岛热起来了,南三人富起来了。
与此同时,一大批外地财团被南三岛优美的自然环境所吸引,纷纷进入岛内考察。一时间南三岛成为关注的焦点。然而,好事多磨。由于银根紧缩,大部分项目最终都无疾而终,令人扼腕痛惜。
海陆相连
尽管岛内经济有了长足的发展,尽管南三与外界的联系越来越多,但交通不便始终是萦绕在南三人心头的一块心病:岛外大批的货物要源源不断地往里运,数万岛民要出行,无数外地人要到岛上旅游观光,进出来往的滚滚人潮要流动。小小的轮渡怎能承载得了这庞大的人流物流?车辆更是对着海湾望着轮渡叹息。
1987年,在交通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南三扩建了码头,开通了车轮渡,汽车终于可以进出海岛,这是南三岛交通的一次飞跃。
一道海湾,两岸相望,犹如天堑。虽然有了车轮渡,车辆可以来往,但一个轮班往往要一个小时,一轮班载不了就要再等一个或二个轮班,遇上节假日更甚,人山人海,车如长龙,时间就在等候中流逝,不满就在等候中滋长。遇上狂风暴雨、大雾漫天,车轮渡就得停航,人们只能望天哀叹。
架桥!南三要想驶入发展快车道,就必须要架桥!在党的改革开放政策中勇闯市场,杀出一条“血路”的多名南三籍企业家,开始着手尝试建跨海大桥连接海陆,结束南三岛有记录以来的近500年孤岛史。
建跨海大桥,谈何容易?但南三人敢想,更敢干!2005年9月28日,在湛江市人大常委会原副主任陈臻的牵头下,“湛江市振兴南三经济促进会”成立,把热心家乡建设人士聚集到一起。促进会的首次聚会,没有繁文缛节,声音短促而广泛共鸣。12名与会企业家当场出资24万元,让促进会立即派专人展开建桥的前期调研工作。向专业人士详细了解大桥从规划、立项到征地、施工、验收、维护过程中的种种手续与环节。
次年1月,作为大桥的投资主体,湛江市南三大桥建设有限公司成立,建桥大业踏出关键的第一步。从南三岛走出去的九大企业家共捐资6600多万元,加上省市政府的补助资金5000多万元,建设4车道的南三跨海大桥资金问题基本解决。2008年9月28日,国内首条民间捐建的跨海大桥——南三大桥奠基开工。2011年9月28日,这条创国内先河的南三大桥奇迹般地建成通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