湛江三面临海,海岸线长,滩涂辽阔,1556公里的绵延岸线,占全省岸线40%,占全国1/10,海岸线系数及人均岸线长度为全国之冠。湛江的沿海,光热充足,海水少污染,浮游生物和有机物质丰富,极适宜对虾生息繁衍,营造了湛江得天独厚的对虾资源和闻名遐迩的对虾品牌。对虾,湛江人俗称大虾,生产历史悠久,旧时主要靠海洋捕捞,如今以养殖为主,并开创了湛江对虾生产新的里程,在中国乃至世界的对虾市场,占有重要的一席。
湛江对虾的海洋捕捞历史
湛江地域古为“百越之地”,最早的土著居民南越族,主要分布在江河沿海地带,过着渔猎和刀耕生活。1986年,据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单位,对吴川市长岐镇黎屋梧山岭新石器时代的贝丘遗址复查和考证,确认五、六千年前已有人类居住和活动。黎屋一带鉴江连着南海,遗址出土文物,除有丰富的陶器片外,还有大量的砚、螺壳和网坠等,说明生活在这里的人们,主要靠下江入海捕捞为生。特别是网坠的发现,证明这一带已从“木石猎渔”,发展为“织网捕鱼”阶段。驾筏网捕作业,可以捕捉到近海迴游的对虾,这大概是湛江最早的对虾生产雏型,时间推算,至少在商代以前,距今已有5000年。
在数千年的漫长岁月里,湛江古人征服自然,改造自然,创造了灿烂的古文化,“靠海吃海”,也创造出独特的渔业生产悠久历史,其中对虾生产是重要的一章。
据考证,湛江在秦汉时,已广泛用舟辑和多种渔具渔法到沿岸浅海捕捞;到了唐宋,海洋捕捞进一步发展,渔民可到中深海作业,对虾生产也随着生产力的提高而发展。北宋著名文学家,国史院编修官秦观,宋元符二年(1099年)被贬雷州谪居一年多,曾写过一首《雷州风情》诗,诗曰:“粤女市无常,所至辄成区。一日三四迁,处处售虾鱼。青裙脚不袜,臭味猿与狙。熟云风土恶,白州生绿珠”。可见当时虾产丰盛,市场充裕。至明朝,专职渔民已很多,作业更齐全,海洋捕捞进入全盛时期,对虾生产也呈现鼎盛景象。湛江现存最早的一部《雷州府志》,是明朝万历四十二年(1615年)由欧阳保编纂,共10卷,在土产篇已把虾列为特产记载。雷州府管辖徐闻、海康、遂溪三县,是今天湛江的大部分地域,表明湛江在400年前已有虾的名牌文字称谓。到了清代乾隆年,湛江出现拖风船,由单船作业发展为深海对船拖风生产,成了渔区的主业。清末硇洲的拖风船,时称“头号密尾船”,“长6丈,广1丈5尺,载重10万斤”,是全省乃至全国最大型的渔船。伴随渔业的发展,湛江沿海诞生硇洲、乌石、企水、江洪、草潭、外罗、龙头沙、王村港等一大批著名渔港,均成为对虾的生产基地和集散地。尤其是拖虾网、刺网、网门等渔具的广泛应用,对虾产量不断提高。清未民初,对虾已成了湛江最大宗的水产出口商品之一,驰名省港澳,甚至视湛江大虾才是虾的正宗货。1986年,湛江对虾捕捞产量达2452吨,创下湛江天然大虾年产最高纪录。此后,湛江对虾转入养殖为主时期,并以惊人的速度发展,进入国人和世人的视野,出现“世界虾市看湛江”的局面。
湛江对虾的养殖历史
湛江对虾养殖,古已有之。《湛江市志》记载,“明末清初,人们已普遍利用沿海港湾、港汊或沿岸滩涂、低洼地、经以筑堤、开沟、建闸,通过潮汐的涨退套纳鱼苗、虾苗,进行养殖”。明朝时,仅今雷州市北堤就长12152丈5尺,有39所水闸;南堤长10344丈,有60所水闸。湛江的渔农,正是利用这些闸口套纳虾苗进行养殖,虾的种类多是白虾(墨吉、长毛对虾),鱼塭养虾是湛江对虾养殖的始祖,至少已有400多年历史。由于产量低,发展较慢。解放前夕,这类海养的面积只有9039亩,鱼虾产量为93.25吨。解放后,海养面积逐年扩大,1956年发展到16747亩,鱼虾总产量为523.3吨。1972年,湛江首次改变鱼塭鱼虾混养作业,在全省最先拉开对虾人工纯养的历史序幕。
改革开放新形势,极大鼓舞虾农积极性,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湛江掀起大规模养虾高潮。精养对虾,成为湛江海水养殖的首要项目。1984年湛江水产研究所陈明耀、叶妃轩,成功孵化斑节虾苗1.7万尾,成活率达90%,开创了中国最早成功斑节虾人工育苗先例,获得水产科研部门的肯定和推广,为湛江的大量养殖斑节虾解决种苗打下基础。1987年,湛江的对虾养殖面积达12万亩,占全省养虾面积54.7%,创历史最高纪录。随后,湛江的对虾养殖面积不断扩大、产量不断飚升。2006年统计,养殖面积超过41.2万亩;年产量达15万吨,占全省60%、全国20%;交易量25万吨,64亿元;对外创汇4.33亿美元,占全省水产品出口创汇总额30%,全国10%。
目前,湛江的对虾基地化生产、集约化经营、现代化管理,形成育苗、养殖、流通、加工、出口一条龙产业链。湛江对虾拥有七个全国第一名片:养殖面积、对虾种苗产量、对虾产量、加工规模、出口量、对虾饲料产量及全国最大的对虾交易市场。产业链年创总产值超过100亿元,创造就业岗位40万个,涉及人口达100万。国内外闻名的中国十佳霞山水产批发市场,2009年对虾交易量达28万吨,占全国对虾交易量71%,创历史新高。全国人民的餐桌上每三条对虾有二条来自霞山水产批发市场。2009年霞山水产批发市场加入“世批联”组织,是广东省的两个会员、中国六个会员之一。湛江对虾名声大燥,成为湛江产业的龙头、金招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