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8日,在广东海洋大学,与会者正在观赏硇洲族大黄鱼。
近日,在位于我市东海岛的广东海洋大学硇洲族大黄鱼繁育基地,首批人工繁育的鱼苗完成测产验收,拼上了中国大黄鱼种群人工繁育的“最后一块拼图”。
硇洲族大黄鱼、章红鱼、南美白对虾、马氏珠母贝、扇贝、生蚝……在4月8日举办的广东海洋大学海水种业科技成果发布会上,一项项创新应用,刷新我国大黄鱼种质资源开发与湛江深远海良种养殖技术的新纪录。
鱼虾贝“海水种子”成果发布
专家诠释“实验室到产业化”
发布会上,广东海大以视频、展板、宣传页及实物等形式,集中展示了海水种业领域的系列成果。
近年来,广东海大通过设立“揭榜挂帅”项目,遴选优秀科研团队,推进校地企合作,在强化水产良种选育、开发海洋牧场适养品种、推动苗种繁育体系建设方面取得了阶段性进展。
科研团队突破了硇洲族大黄鱼、章红鱼规模化人工繁育关键技术,为发展特色海水鱼产业提供新方案;打破种业“卡脖子”困境,攻克种质退化技术难题,培育出南美白对虾“兴海1号”、扇贝“橙黄1号”、马氏珠母贝“海选1号”等国审新品种,并实现生蚝中远海规模化养殖,扎实推动了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
“我们要让‘海中白金、黄金’更好、更快地游出实验室、游向产业深海。”广东海大党委书记杨洲表示,将持续推进硇洲族大黄鱼、章红鱼的新品种培育,营养饲料与病害防治,保活保鲜与精深加工,智能化养殖装备,海上牧场气象灾害监测预警等全产业链技术攻关。
在发布会的校企科技成果转化签约环节。广东海洋大学6个海水品种(硇洲族大黄鱼、章红鱼、南美白对虾、扇贝、马氏珠母贝、生蚝)科研团队代表学校分别与企业签订合作协议,共同围绕水产种业领域的技术创新、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应用开展深入合作。通过共建研发平台和技术攻关团队,整合高校科研资源与企业的市场优势,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
在“育种专家面对面”环节,广东海大科研团队的专家,围绕海水鱼类、贝类良种选育技术突破,应用推广情况、产业前景以及产学研用协作等话题展开深度探讨,让参会者直观感受实验室到产业化的育种创新链条。
硇洲族大黄鱼研究中心揭牌
首批养殖鱼明年将端上餐桌
发布会上,“广东海洋大学硇洲族大黄鱼研究中心”正式揭牌,将推动大黄鱼深远海养殖技术创新。
中国近海大黄鱼分为岱衢族、闽—粤东族和硇洲族三个种群,前两大种群均已实现大规模人工养殖。硇洲族大黄鱼作为粤西优势渔业资源,遗传多样性丰富,耐高温能力强,是具备重要开发价值的现代化海洋牧场适养品种。但其因长期栖息深海,驯化难度极大,人工养殖一直是业界难题。
2023年,广东海大将硇洲族大黄鱼人工繁育作为学校的“揭榜挂帅”重点项目。科研团队突破重重难关,解决了采捕野生硇洲族大黄鱼“离水易死”的难题,攻克了活体长途储运“易应激”问题,构建了野生硇洲族大黄鱼亲鱼综合驯化技术体系,驯化成活率达59%。团队还开发了野生亲鱼工厂化室内强化培育技术,突破了野生硇洲族大黄鱼人工繁育技术,构建了硇洲族大黄鱼规模化苗种培育技术体系,目前已培育出苗种和仔鱼超100万尾。
2025年3月31日,广东海大首批人工繁育的鱼苗完成测产验收。不但填补了技术空白,还对推动广东省硇洲族大黄鱼全产业链高质量发展、打造新的百亿级产业集群具有重要意义。
硇洲族大黄鱼研究中心将深化“育繁推”一体化研究,推动大黄鱼从实验室“游”向产业端。预估明年此时,首批人工养殖的硇洲族大黄鱼将端上餐桌。
政产学研同频向“芯”发力
助力打造“海上新湛江”
作为首批国家海洋经济创新发展示范城市,湛江海水种业资源优、起步早、积淀厚。目前全市建立水产种苗场480家,其中国家级良种场2家、省级良种场17家。
为突破野生硇洲族大黄鱼的人工繁育,湛江分别组织了湛江湾实验室、广东海洋大学、中山大学,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南海水产研究所,广东海威农业集团,广东恒兴集团等科研和企事业单位进行科技攻关,成功突破了基因测序、野生亲鱼捕获驯养、规模化培苗等一系列技术难题。
海洋种业既要有“智”,更要有“质”。湛江聚智聚力海水种业创新攻关,把科技创新这个“关键变量”转化为高质量发展的“最大增量”,推动科技成果快速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一尾优苗兴碧海,万帆竞发焕新辉。湛江坚持以产业为主导、企业为主体、高校院所为依托、产学研相结合,集中优势资源,聚力培优海水种业龙头,加力锻造提升链条,全力构建“育繁推”一体化的海水种业产业体系。
未经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