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湛江云媒账号

岁月悠悠,年味浓浓

——春节里的故事

2025-01-29 10:45 来源:湛江日报 作者:陈华平

在我国传统的节日中,春节是中国人最热闹、最隆重的古老节日。2024年12月4日,我国的春节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进一步提升了春节在全球的影响力。

春节,俗称“过年”。它的历史起源可以追溯到几千年前的中国古代。据历史文献记载,早在殷商时期,中国先民就开始过春节。人们为了感恩大自然的馈赠,祈求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便会在新旧交替之际举行盛大的祭祀仪式,向天地神灵、祖先英灵献上祭品,表达敬意与祈愿。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祭祀活动逐渐演变成固定的节日——春节。到了汉武帝时期,正式确定以农历正月初一为岁首,春节的日期从此固定下来,并在历代的传承发展中,不断丰富其内涵。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这是宋朝大文豪王安石用诗生动再现了千家万户过春节欢乐祥和的情景。“老去又逢新岁月,春来更有好花枝。晚风何处江楼笛,吹到东溟月上时”,明朝诗人陈献章写出了普天共度新春不夜天的欢闹气氛。

而传统的春节庆祝活动,则是从除夕一直热热闹闹延续到正月十五。大诗人辛弃疾在《青玉案·元夕》中,更是写出了古人过春节的盛大欢庆场面,“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由此可见中国人对春节的重视。按传统习俗,北方人的春节似乎更加隆重热闹,且时间要更长,所以又有“过大年”的讲法。有诗曰“从此剪刀闲一月,闺中针线岁前多”。人民艺术家老舍先生在《北京的春节》一文中写到“照北京的老规矩,春节差不多在腊月的初旬就开始了……到了残灯末庙,春节在正月十九结束了”。他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把北方人们过春节的风情习俗描述于我们眼前,让我们对这个古老而有活力的传统春节有了深刻的了解。

除夕的习俗,贴春联,放鞭炮,一家人吃完年夜饭后,要围坐在灯火前一起彻夜守岁,共同迎接新年的到来。这期间,最高兴的当然要属小孩了,不但有诸如年糕春饼一类好吃的食品,还有新衣服穿,有压岁钱拿,还可以举着灯笼穿街走巷,好不欢喜。

记得我小时候,最喜欢就是除夕夜了,因为这一天可以美美地饱吃一顿。吃过煎堆、烤仔、田艾饼等美食后,穿着新衣服和新鞋子,和一大帮的小伙伴们一起在房前屋后摸黑捉迷藏玩踢罐,举着自制的灯笼蹦来跳去,虽然天冷得让人有点发抖,却玩得好不开心。玩累了,再回到家里烤火炭取暖,还一边嗑着瓜子,一直等到12点的钟声响起。然后帮着大人燃放一大串的鞭炮,之后又跑出门外看左邻右舍人家燃放的鞭炮。看谁家的爆竹最响,放得最多最热闹。鞭炮燃放的烟雾,笼罩着整个天空,却让人感觉到浓浓的年味,整个人的身心都沉浸在幸福祥和之中。

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有了春节联欢晚会,传统的除夕夜就又添加了几分文化元素。人们吃过含饺子在内的年夜饭,一家人就欢喜坐在电视机旁,一边嗑着瓜子一边津津有味地看着春晚节目,不时为精彩的节目鼓掌叫好。于是,除夕夜这种欢乐的气氛,一直延续到新年钟声的响起。

春节期间,由于地域和风俗不同,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也不尽然。各地都热热闹闹举行各种庆祝活动,舞狮子、耍杂技、看大戏、听戏曲等等。正如广东人喜欢逛花市行大运、北京人逛庙会听大戏、东北人踩高跷扭秧歌,已然成为各地风俗的经典代表之作,这也是春节多元素文化的体现。

说到春节,我又想到了我们湛江几百年来流传下来的一种文化习俗——年例,一种具有浓烈地域特色的活动,透着浓浓的乡愁味道。很多村子的年例都是安排在春节期间,像我的出生地麻章志满,年例就赶在正月十三,而我的老家麻章英豪村的年例在正月十四热热闹闹举行。年例虽然不及春节历史悠久,文化底蕴厚重,却比春节更热闹更受村民的喜爱。这一天,村民要拜祭祖先,祈祷神灵保佑,风调雨顺,然后抬着祖先的牌位上街游神,并进行各种表演。有狮子班、武术队、锣鼓队、花车队、文艺队、飘色、高跷、穿令箭等。不但本村人参加年例活动,还吸引了八方的宾客前来观看,并被主人热情邀请到各家参加盛宴。主宾欢宴后,年例的帷幕圆满落下,给欢闹的春节,又添加了一道别样的风景线。

夜晚,透过窗户,可以看到灯火阑珊的街巷,处处弥漫着新年的气息。而天空不时闪烁的烟花,是对过去一年美好瞬间的回顾,也是对新年希望的燃放。


编辑:林霖
值班主任:苏碧银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湛开云(中国)

  • 遥知暗香不是雪 吴阳玉蝶满枝头
  • 跳水主题墙绘成新年打卡点
  • 湛江籍艺人符龙飞亮相央视春晚
  • 春运期间多措并举疏堵保畅
  • 亲子共享欢乐时光
  • “蛇年迎春花展”已上线  市区公园花绽放、年味浓
    热点新闻排行
  • 月点击
  • 周点击
  • 日点击
  •   
数字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