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洛嬉《花晨月夕》书封 广东旅游出版社 2024年7月
与朱洛嬉的相识,非常符合当今网络时代的特征,在某个文艺群的一场混战之后,价值观相同的人自动站队,那时候我就知道了,她是一个理性、善良而公正的人。
老实说,在读过她的新书《花晨月夕》之后,我部分修正了我对她的看法。所谓理性,仅限于论辩,一旦拿起笔抒写自己的心灵世界,她又变得那么敏感和细腻。
我不知道这是她的第几部作品,我宁肯把它看成是她的处女作,与写作技巧的成熟或稚嫩无关,纯粹就是字里行间所流露出来的那种生命的新鲜气息,生命最本真的状态,让人心生感动。
感动从序言就已经开始。在序言部分,朱洛嬉回顾了自己的文学之路。读着这些文字,我仿佛看见一个散发着文艺气息的小女孩,在山野间迎着太阳奔跑。荆棘划破了她的肌肤,树根扯掉了她的鞋子,她摇摇晃晃,步履蹒跚,却始终不肯停下前进的脚步。
这感动,不仅仅是为她的执着,也不仅仅是为她的纯粹,还为着她的文学之路所呈现出来的样板意义。文学是一种门槛很低而高度无限的艺术,每年学校文学社团和县区级作家协会纳新,开场人头涌动,其后每况愈下,能坚持到最后的总是寥寥无几,而朱洛嬉就属于留下来坚持到最后的少数人。
艺术生命的成长之路复杂而艰难,尤其是文学艺术,它没有一点好玩的成分,有的只是长时间的与纸笔、油墨、键盘、电脑屏幕、手机记事本打交道。如果你的工作与文字挨边,也许还好一点,比如教语文、编报纸、写材料、管图书之类。要是工作与文字完全不搭架,困难无疑会大得多。朱洛嬉虽然是从文学社团历练出来的,但大学念的是音乐,工作教的是历史,课余还要带学生排练、比赛,得有多大的动力、毅力、定力、想象力、创造力才能码出这么多精美的文字!秘密也许就藏在她的序言里,藏在“艺海拾萃”篇的淬炼中,藏在“点点滴滴”篇的点点滴滴里。
文学的内核是人,是人的生命,是人对生命的感知、体悟与思考。作为一名女性作家,朱洛嬉自身的生命成长历程,以及由此而带来的生命意识的觉醒,对生命本质的透彻认知,都会成为她笔下最有分量和深度的东西。而且,生命是一个自然延续和相互濡染的过程,从母亲到自己,从自己到女儿,从女儿到女儿的玩伴,在代代延续和相互濡染中,生命不断地走向丰盈和成熟。这就是我为什么更愿意把《白沙往事》《母亲的辫子》《母亲的智慧》《像静谧的河流在轻歌》《放水》《日记四则》《写在女儿十岁成长礼》《泪忆小馒头》这些篇章放在一起做群文阅读的重要原因了。
有人赞美她是美丽河源的夜莺,是绿色河源的歌唱者。这是很自然的,土地与生命本来就是相互涵养与相互成全的关系。在《花晨月夕》一书中,有许多抒写和表现河源之美的篇章,如《烟雨古乡》《山水清奇新康禾》《河源的秋天》等,这些篇章无一不显示出美好生命对大地母亲的感恩与热爱。阅读这些篇章,感受到的不只是山川风物之美,还有涌动在万事万物中的生命的洪流,以及由此而唤起的对生命的珍视与热爱之情。
作为一个深圳读者,自然会注意到书中《像静谧的河流在轻歌》这一篇,这是一个生命与一个地方的特殊连接。这种连接不同于生命与家园、与故土的连接,与家园、与故土的连接是水乳交融式的,是入魂入骨的,生命孵化于斯,成长于斯,消融于斯。深圳则是一处冒险之地,一个追逐梦想的地方,“来了”可能“就是深圳人”,也可能只是一个匆匆过客,只留下一个背影。无论最终的命运是“走”还是“留”,读者都可以从此篇中体验到那种心灵的煎熬,从而产生强烈的心理共鸣。
对于一位作家来说,如果读者读了她的这本书之后,内心有一种迫切的愿望,想要走进她笔下的苏家围、白沙、康禾,想要见见她写到的父亲、母亲、小苹果,想要尝尝她赞美过的艾粄、车田豆腐、酿腐皮肉卷,想要经历她所经历过的一切,那么,她的这本书一定是成功的,因为她在打动自己的同时,也打动了她的读者。
“花晨月夕”,一个很唯美的书名,一种很唯美的意境。作者似乎在有意无意地告诉读者,文学就是那些流淌在平凡、琐碎生活里的美美的诗意,就是生命成长的声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