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下老家门前的大水塘,荡漾着一轮月影,分不清月挂无垠的天宇,还是沉在塘中央。宽敞的塘面四周铺上近一半的鱼腥草泛着银光。
静谧的秋夜,月光如银。流淌的月晕,寒露过后,夜露打湿的大地,沁入一丝丝寒凉。凭窗而望,白天那丛丛迎风招展绿茵茵的知名或不知名一米多高的植物,早已恹恹沉睡。深邃的夜空,没有一丝云彩,也没有一点星光,只有倒影在塘中的路灯微微摇曳,仿似天上的星星也沉睡在池塘里,白天躁动不安的喧哗与骚动渐次偃旗息鼓,四周显得一片祥和安宁。
面前这方近3000平方老水塘,据相传有百多年历史,多年来家乡严重干旱缺水,为方便村民灌溉作物,顺便养鱼,早在爷爷青年时代辛勤打拼,经营过一间榨花生油的“油桁”小作坊,多年积攒了一点财力,自己掏钱开挖出这口鱼塘……绿水荡漾的水塘,见证了乡村沧海桑田的命运变迁史,同时也见证了百多年来的大家族几代人悲欢离合阴差阳错的荣辱史。斯人已逝,水塘易主充公,水塘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每当心情烦躁低落时,我喜欢静坐在塘堤边,冥思苦想,看池塘里的鱼儿欢快地遨游,清凉的风迎面而来,顿时感觉情绪稳定,心境渐渐平复愉悦,一切不愉快的思绪和记忆随风而逝,重新振作精气神,历经千辛万苦风餐露宿,迎接生活的风雨雷电。从少不更事时起,水塘早已融入我生命中的每个节点,它默默地赋予无穷的正能量激励我勇敢前行。
每当晨光熹微的黎明,雄鸡的打鸣声、鸟啁声、犬吠声、哭闹声,响彻云霄,村里一隅租住的外省民工,开着搅拌车穿过,城中村的烟火气瞬间弥漫起来,开启一天匆忙的模式。这时,家门前的水塘也从沉睡中苏醒过来,那些挑水淋菜的,或者刚从地里割回来的蔬菜放塘边洗涤的村民,一下子打破水塘的宁静,水塘开始一天繁忙的早课。
我乡下的祖屋就坐落在水塘边缘的北面。沿塘而居,依水而栖。每天早起,淡黄的阳光徐徐洒落水塘,那久违的乌鹤环绕塘面飞行,白鸠跳上跳下,斑斓的鸬鹚直线滑翔,白鸽上下奔突……塘四周环绕一簇簇丛生的红玫瑰、野百合、菊花、野桑树、嘉宝果树、发财树,满目青翠欲滴;塘面四周野生的鱼腥草,不规则的连接一片,像串起来的翡翠,煞是好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空气清凉,令人心旷神怡!自从城里搬家回来居住后,多年来滋生的失眠症不治而愈,有时我跟儿女笑称,家门口是难得的“湿地公园”,那些负离子和乡土味,让你找到久违的美好回忆。
以前,我一直觉得塘四周种满那些簕竹,蛇爬鼠窜,垃圾堆积,看得有点荒无人烟,破败不堪,心里萌生一种厌恶感。更大的原因,主要是当时旧居未拆除,道路坎坷不平,泥泞不堪。几年前,前妻说服我,祖屋已经破旧漏水,为了长大成人的儿子,以后要结婚了,将来外出工作逢年过节返回乡下,好有个舒适的居住环境,决定拆旧建新。只好忍痛割爱卖掉城里的按揭商品房,三年前筹集资金,把父母遗留下来的旧居拆掉,把大半生的心血全部倾注在重建的小楼房中,前后几年才竣工,直到年初才入伙进人。2019年夏季,家乡父老乡亲积极响应号召,把村民们那些年久失修不住人的房屋全部拆除,拓宽道路,水塘四周的簕竹全部铲除清理干净,村中有保洁员,村容村貌脱胎换骨。两个月前,政府出钱,做排污排水分流,铺水泥路。
曾经有句话这样说:“漂泊半生,归来仍是少年。”很多年以前,一直梦想远离单调复杂的农村向往大城市丰富多彩的生活,坐拥城里人的优越感。20世纪80年代初,我考入县一中农村班读书,再考上师范,毕业分配到乡镇任教,再参加成人高考,毕业分配重返母校县一中任教,之后遴选考入县机关……不知不觉间,回城工作超过三十年光阴。如今,兜兜转转一圈,重返乡下居住,最终回到原点,落叶归根。无论是饱经沧桑也好,还是踌躇满志也罢,生命的履历终究是一场渐行渐远的修行,一种刻骨铭心的体验。
窗外淅淅沥沥的秋雨,一下子打断我悠长的凝思。十几分钟后,雨后天晴,阳光渐渐探出笑脸,清风拂面,犹如少女那温润如玉的小手轻抚脸庞,令人身心特别愉悦。雨水洗刷过的池塘,雨后的绿被沁满阳光。这个“湿地公园”,确实是难得的修身养性好去处,顿生清静的境界。
我越来越爱上这里。幸福开启,好好珍惜眼前所有的一切。包括生活上的残缺与圆满,苦恼与欢欣,焦虑与顺境。但愿我们蓄满积极向上的正能量,迎接岁月的挑战,在人生的湿地公园处,沐浴在幸福的阳光下,播种善良与宽容,收获满满的爱与温暖,绽放属于自己的精彩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