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我国灵活就业人员增长迅速,已达到两亿多人的规模。一些人从事家政保洁、建筑维修、外卖骑手等工作;不少年轻人借助数字经济发展的“东风”,或成为平台主播,或投身创意设计,使“不设限”的人生打开更多可能;还有一些老年人退休出于兴趣或者生活需要,有意愿重回“职场”。在此背景下,以服务业为主的零工市场,其快速发展将有利于吸纳更多就业劳动力,架起一条全新的就业桥梁。近日赤坎区中华街道“银发零工市场”揭牌,就是我市在零工市场建设方面的一次全新探索。
“零工市场”是一种劳务交易场所,主要用于匹配短期或灵活就业岗位和劳动力。在不少地方,零工市场多是大量务工者自发聚集在马路边、天桥下,见有招工者前来,一窝蜂涌上寻找工作机会。这种招工、找工模式有较大随机性,无序聚集还会带来诸如交通压力、环境脏乱等问题。于是,近年不少地方围绕更好地保障零工群体就业,破解马路市场散乱、服务能力低等问题,加强对零工市场的建设与保障。2023年12月,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印发《关于加强零工市场规范化建设的通知》,要求各地将零工市场纳入就业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工作,促进零工市场高质量发展。
各地零工市场在解决“有没有”之后,开始将建设重点聚焦到“好不好”之上,并探索出了不少好的经验做法。比如,江苏省南京市通过数字化人力资源库的建设,对岗位要求和人员胜任力进行测评分析和智能匹配,极大提升招聘就业的效率和精准性;福建省积极打造“淘宝式”线上零工平台,选取优质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参与日常运营,为用工双方提供24小时不间断的免费零工服务;河南省周口市郸城县开发了“郸城零工”数字化综合服务平台,求职者只要在求职一体机上刷一下身份证,就能享受“企业派单、群众点单、平台送单、求职者选单、AI24小时跟单”的便捷服务。而在湛江市赤坎区,打造专门为“银发族”提供再就业服务的零工市场,街道与人社部门加强对接,深入摸排辖区有专业特长、有就业意愿的退休人员就业意向、专业技能、家庭经济状况等,实现了精准匹配岗位。这些做法,可圈可点,也为我们进一步建好用好零工市场提供了可供借鉴的经验。
“零工经济”是就业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零工市场日益规范、成熟,不仅是促进就业的必要途径,也是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改善民生的必然要求。各地既要鼓励更多企业入驻,搭建公开透明的供需对接平台,又要在按时取酬、安全保护、职业培训等劳动权益保障方面做好服务,让更多灵活就业者获得实在可靠的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