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的光荣与梦想,总是在一次次转型跨越中绽放。
锚定“加快打造现代化沿海经济带重要发展极,高标准建设省域副中心城市”,市委十二届七次全会明确提出,当前湛江改革发展的主攻方向,就是抓经济、抓民生、抓作风、抓环境!
主攻方向,勾勒我们的奋斗坐标!
湛江向海而生、向海而兴,宽广的海洋孕育了湛江人开放包容、开拓创新、敢闯敢拼、艰苦奋斗的精神特质。回首湛江的光辉历程,我们克服一穷二白的艰苦条件,成功建造新中国第一个自行设计的现代化深水海港,让湛江更好走向深蓝、联通世界;我们万众一心、肩挑手推,创造出鹤地水库和雷州青年运河的水利奇迹,改写了雷州半岛“十年九旱”历史;我们紧跟全国全省改革开放步伐,抢抓全国首批沿海开放城市的机遇,推动湛江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靠的正是这种宝贵的精神力量。今天的湛江,迎来了跨越发展的黄金机遇期和战略窗口期,我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实现振兴湛江的梦想。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也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需要传承红色基因、激扬奋斗精神、增强改革锐气,接续开创湛江新的辉煌。
当此关键之际,湛江日报推出“典湛”专栏,首篇报道聚焦“建库开河”精神传承,鼓舞士气、正当其时!
雷州青年运河,60多年来碧波流淌不息,彻底改变了雷州半岛“十年九旱”的苦困,运河两岸,万亩粮田处处稻浪翻腾;雷州青年运河,60多年后渠流清澈依然,生命之水滋养400万人、财富之水浇灌鱼米之乡,运河所至,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时至今日,奋进新时代、迈向新征程,雷州青年运河依然在不断鼓舞激励着湛江人民——自强不息,奋斗不止!
这是怎样的一种精神?
时间回到20世纪50年代,在最初规划中,雷州半岛建库开河由国家投资兴建。因工程浩大,项目被安排在第三个五年计划,时间要拖后10年。蓝图已就,时不我待。湛江地委果断决定:公办性质改为民办公助,以“五自”(自筹资金、自找原材料、自带工具、自办工厂、自己培养技术人员)方针,依靠群众勤俭办水。人们奔走相告,湛江大地沸腾。30多万劳动大军带着工具、挑着铺盖,从四面八方奔赴工地。
这是一种时不我待、勇担使命的精神。一代人有一代人的奋斗,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担当。今天,振兴湛江的“接力棒”交到了我们手上。立潮头、谋振兴,是我们这一代湛江人义不容辞的责任与使命!梦想在前、使命召唤,人民在期待我们,历史在期待我们,祖国在期待我们,只有我们勇担使命,湛江方能不负所托。
“日食工地,夜住山岗。风吹只当摇羽扇,雨淋免了洗衣裳。大地当床草当席,衣裳为被蓝天做蚊帐。”这是30多万劳动大军为建库开河搭棚扎寨生活的真实写照。建库开河的日子里,他们艰苦奋斗:盐送稀饭当主食,手捧河水解口渴;每天劳动12个小时以上,“三天一突击,五天大战役”的劳动竞赛更是家常便饭。
这是一种艰苦奋斗、克难制胜的精神。今天的湛江,承载新梦想,扬帆再起航。前面等着我们的,少不了惊涛骇浪,少不了暗礁险滩。贪图享乐,安于随波逐流,就注定被滚滚后浪拍在沙滩上。唯有船头高昂,乘风破浪,方能体会“天高任鸟飞,海阔凭鱼跃”的豁然开朗。干字当头,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才能把湛江的美好明天给“干”出来。
建库开河的工地上,曾有一个响当当的“杨柑经验”——向工具争劳力、向技术抢时间。彼时,工具落后限制了工程进度。为了改进工具,杨柑营“户户献料”,将自家床板改装成拖车,接着“人人献计”,奇思妙想犹如“井喷”,各种新的高效工具不断涌现。工地总指挥部及时提出:工具改革向杨柑看齐。“学杨柑、赶杨柑、超杨柑”的技术革新蔚然成风。
这是一种锐意改革、开拓创新的精神。生活从不眷顾因循守旧、满足现状者,而将更多机遇留给勇于、敢于、善于改革创新的人们。在新时代新机遇面前,惟改革者进,惟创新者强,惟改革创新者胜。这要求我们必须当好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执行者、行动派、实干家,全力推动改革任务条条落实、件件落地、事事见效。
踏平坎坷成大道,越是艰险越向前。
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总是在砥砺前行中绘就;气势恢宏的时代乐章,总是在接续奋斗中谱写。进入新发展阶段,新一轮区域经济版图正在加速重构,区域竞争日趋激烈,这很大程度上是改革意识、改革能力和改革成效的比拼。逆水行舟,不进则退,慢进也是退。是进还是退,就看我们的了。
湛江人,振奋精神迎难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