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渣子街头叫卖。
一种在上世纪八十年代较为常见的“油渣子”果实,在“销声匿迹”了三四十年后,近段时间在吴川市面上出现。
近日,记者在吴川市梅菉街道义学农贸市场就见到有农妇出售油渣子,每公斤售价20元。“我小时候家里穷,可没少吃,现在很多年轻人都没吃过。”来自吴川市海滨街道博茂村的农妇陈大妈表示,她今年种植了约一亩油渣子,村内还有数户人家也零星种植油渣子,一般只留着自家吃,较少拿到市场销售。
油渣子是上世纪50至80年代的的孩童美食。作为一种“怀旧食品”,吴川的很多“70后”“80后”感叹又能再次吃到儿时的味道,不过,多数“90后”和“00后”仍对这小豆子感到陌生。
油渣子是一种地下坚果,风味独特,营养丰富。油渣子书面语是“油莎草”,为莎草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别名有油莎豆、糖根果、地下板栗,块茎含油27%左右,油浅茶色,味香可吃,食品工业通常用制奶油、糖果、杏仁水,油粕可酿酒或作精饲料,茎叶含有较多的脂肪和糖分。
在那个物资相对匮乏的年代,油渣子因其丰富的营养价值与独特风味,成为了许多家庭餐桌上的美味佳肴,承载着无数人的童年记忆。
吴川一位市民说:“小时候,经常有一些担货郎叫卖零食,最喜欢跟他买油渣子来吃了,好香,一块钱可以吃好久,真的好怀念!”还有一位市民说:“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小小的衣服口袋里揣着一小包油渣子,吃着是多么的香甜,能让多少人羡慕,如今还有多少人能记起那些年的味道呢?”
为什么油渣子突然在市场“隐身”?记者访问了一些老人。他们都说种植“油渣子”产量低,工作量大,所以放弃了种植;且由于后来的零食越来越多,冲击了人们的味觉,吃这东西的人也就少了。
陈大妈说,油渣子从种下到收获,大概要六七个月,“产量比较低,但市场上反响还不错,大家都说这是正宗的‘怀旧味’。”
80多岁的广东省“吴川年例”项目非遗传承人凌生说,油渣子承载着“60后”“70后”的童年美好回忆。后来,由于时代的变迁和农业种植结构的调整,油渣子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野,高产高效的农作物成为农民的首选。如今,农户开始尝试重新种植油渣子,既是对过往岁月的怀念,也是对传统农业文化的一种传承。
未经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