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湛江云媒账号

“海上森林”自成世界 “虾兵蟹将”各领风骚

2021-11-07 09:30 来源:湛江日报 作者:记者 朱明杰

两名游客在高桥红树林保护区游玩。 记者 李嘉斌 摄

当你站在霞山观海长廊远观那一道宛如绿色长城的红树林时,是否好奇在那枝繁叶茂的红树林内部、盘根交错的发达根系之间到底有什么?日前,记者在湛江红树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采访时,就曾跟随管理人员探索过红树林的内部,一睹奇妙的底栖生物世界。

树上抬头可见,拳头大小、五彩斑斓的蜘蛛和昆虫;脚下流水和红树林气根间,长相千奇百怪的螃蟹、小鱼成群结队出现,在斑驳树影下快速穿梭;等待、捕食、繁育、斗争,每分每秒,这里都在产生着各式各样的生物活动和一幕幕精彩纷呈的变化。

渔民在特呈岛红树林间挖螺。 记者 张锋锋 郎树臣 摄

红树林内“自成世界”,生物多样性不可多得

生物多样性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与人类生活紧密相连。

“作为一种高生产力的生态系统与重要的‘碳汇’,红树林生态系统具有重要的社会、经济和生态价值,在防风消浪、固岸护堤和维护海岸生态平衡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湛江红树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工作人员告诉记者:“红树林也是海洋潮间带重要的生物栖息地,为鱼类、甲壳类、鸟类、底栖动物和其他水生动物提供优越的栖息环境。”

据了解,该保护区内有贝类37科76属110种,有鱼类15目58科100属127种,其中有重要经济价值的贝类28种、鱼类32种。此外,红树林内栖息的昆虫类生物高达133种。

“许多游客走进红树林内部,尤其是女孩子,都会吓得‘尖叫’跑出来,因为你不仅要随时防备突然出现在头顶的蜘蛛、蜈蚣,还要忍受数之不清的蚊子、飞虫碰撞和叮咬。”该保护区工作人员笑着说。

枝叶茂盛、气根盘错的红树林,阻挡了大型生物和鱼类进入,底部的淤泥则提供充足的食物养分,让这些“小生命”恣意生长。正因这独特的生存环境和丰富物产资源,经过日积月累和“世外桃源”般的内部演变,才会带来湛江红树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生物物种及其遗传基因等方面所具有的多样性,而这种生物多样性在我国大陆乃至世界红树林保护区都是不可多得的。

“完整的湿地生态系统对维护区域生态平衡和生物多样性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保护和研究它们是红树林保护区的终生课题。”该保护区工作人员说。

红树林下的“绿色毛毯”。 记者 张锋锋 郎树臣 摄

靠近观察底栖生物习性,留下珍贵研究资料

该保护区工作人员和学者曾耗费一年时间,对红树林做了一次大型底栖类生物多样性分析。4个季度共采集底栖生物样品600余袋,共鉴定底栖生物7门163种,其中纽形动物门1种、环节动物门5种、星虫动物门2种、软体动物门73种、节肢动物门80种、棘皮动物门1种和半索动物门1种。

从种类看,渔获物中有不少经济或保护物种,如可口革囊星虫、泥蚶、文蛤、西施舌、缢蛏、近江牡蛎、翡翠贻贝、中国鲎、斑节对虾、日本囊对虾、长毛明对虾、中国明对虾、拟穴青蟹、中华螯毛蟹、三疣梭子蟹、远海梭子蟹、锈斑鲟等。

隶属节肢动物门的种类最多,共有2纲4目22科80种,占比达到49.1%(节肢动物门是动物界最大的一门,通称节肢动物,包括人们熟知的虾、蟹、蜘蛛、蚊、蝇、蜈蚣以及已绝灭的三叶虫等)。其中甲壳纲的种类有79种,隶属甲壳纲十足目的种类为77种,占节肢动物总数的96.3%。

软体动物门(如蚌类、牡蛎等)仅次于节肢动物门,共有2纲14目33科73种,其中隶属双壳纲的有7目17科45种,隶属于腹足纲的有7目16科28种。

通过这次大型底栖类生物多样性分析,保护区人员对红树林内的生存环境和生物习性进行了近距离观察,留下弥足珍贵的文字、照片、视频等研究资料,揭开了红树林内部的“神秘面纱”。

湛江红树林内常见的底栖物种

斑点相手蟹(Parasesarma  pictum)

背甲光滑带有斑点,螯红棕色的斑点相手蟹喜欢生活在红树林附近的淤泥里,尤其喜欢在潮水线附近石块下或垃圾堆积物间躲藏。它只有5到10厘米左右的个头,眼窝外齿呈锐三角形指向前方。广东、福建、浙江、山东等地沿海、河口、红树林沼泽都可以寻觅到它的踪迹。

虽然螃蟹可以“出淤泥而不染”,但你就不一定了。斑点相手蟹生活的地方往往泥巴很软和湿滑,如果你是一名摄影爱好者,抓拍它们时一定要注意安全,否则一不小心就滑到在淤泥和沼泽里,人脏了还能洗洗,设备有可能就报废了。

金蛛(Argiope)

金蛛是红树林保护区里较为常见的物种,颜色鲜艳,并且可以消化比它们大两倍的猎物。金蛛所织出来的蜘蛛网差不多是隐形的,但隐带却呈可见的纯白色,可以反射紫外光,能够吸引猎物进入蜘蛛网中,并防止被其他动物破坏。

雄性金蛛比雌性细小很多,当交配时,雄蛛会在雌蛛的网上织成另一个网,雌蛛在交配后会产400-1400颗卵,并将卵囊放在其网上。幼蛛会在卵囊内过冬,并于春天才出来。金蛛对人类没有害,一般它们也不会袭击人类,它们所分泌的毒素并不会引致严重问题,而所含有的聚胺毒素却可能具有治疗功效。

黑口滨螺(Littoraria  melanostoma)

在红树林潮间带上部,即红树植物的茎、枝、叶及附近的岩石上,常附着“隐身”在绿色果子间的一种特别的螺——黑口滨螺。它壳圆锥形,螺塔高,壳色偏绿带淡黄,轴唇有一棕色斑,体螺层中部膨圆。螺肋宽,与淡褐色斜纵行色带相交呈方格状。壳口梨形,外唇薄,内唇紫黑色。

黑口滨螺爬行高度可达潮涨时高水位的高度,耐寒能力强,主要摄食附于岩石上的苔藓及有机碎屑。主要分布于广东沿海、福建以南沿海,如今在湛江红树林保护区和安镇、企水镇区域也有发现。


编辑:张雅婷、徐卫民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湛开云(中国)

  • 深中通道背后的“湛钢力量”
  • 雷州工业“组合拳”真劲!
  • 徐闻海上风电300兆瓦增容项目桩基础施工全部完成
  • 麻章区举办“我心目中的红树林”青少年绘画作品展览
  • 广前研学基地正式开园 湛江日报社大型军旅夏令营火热招募
  • 震撼!超级工程深中通道正式通车
    热点新闻排行
  • 月点击
  • 周点击
  • 日点击
  •   
数字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