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坎中山二路在广州湾时期称为“法国大马路”,位于路中段的宝石大酒店建于上世纪30年代初,一字排6间宽敞的二层楼房相连,骑楼阳台贯通,外墙装饰中西合璧,内有花园,建筑华丽新颖,庄重典雅。民间素有“食在大中,住在宝石”之说,是当时粤西最豪华的高级酒楼,在省内也是首屈一指的著名旅舍。宝石大酒店旧址现已成了商业步行街,虽不经营食肆旅业已长达半个世纪,店名更改不断,但作为赤坎老街历史的一个缩影,依然给市民留下了不少抹不去的记忆,人们仍习惯称呼其原名——宝石大酒店。

1 广州湾时期“法国大马路”上首座西洋建筑
宝石大酒店所在地段,清末是居民到麻章趁圩路经的泥泞小路,清光绪三年(1877)稍加扩阔形成牛车路。1899年,法国租占广州湾,赤坎划入租界内,属法广州湾总公使署管辖一个区。宣统三年(1911)7月,广州湾总公使署废除区制,赤坎区改为赤坎市。法国人为加强殖民统治,进行市政建设,在原旧路扩建定为“法国大马路”,是粤西历史上先建路,后建房的一条最早的欧式大街。当时路的两旁尽是菜地、水塘,杂草丛生,偶有零星茅屋小舍。马路建成后,陆续开始出现搂房,宝石大酒店是第一座西洋建筑。
著名商贾许爱周,看到赤坎成为对外通商的口岸,商贸日益发展,开办“顺昌航业”,首艘客货轮“宝石号”行走广州湾至香港两地,开创了粤西火力船只海上客运先河。为配套服务,许爱周捷足先登,在法国大马路建起占地面积872平方米的宝石大酒店,其售票厅、候船厅和食宿均设在酒店内。许爱周精心建造宝石大酒店,建筑追求西洋时尚,讲究优质材料和精致工艺,釆用美国产方形柚木和香港产六角瓷砖铺砌地面。酒楼设备齐全,既有客房,又有餐厅;既有中菜,又有西餐,还有花园茶座,中西厨师均从香港聘来,擅长烹饪,成为省内一流酒店。1938年上海《申报》曾刊登文章全面描述广州湾市情,称“赤坎旅馆,以宝石大酒店为最著”,“酒店兼备西餐及粤式茶点,居此地,可最得实惠”。宝石大酒店落成后,带来法国大马路的繁华,一些西式楼房拔地而起,街市商铺林立,各类百货、药材、书店、古董店、鞋帽店、电发美容店、杂货店及饮食店比比皆是,犹其娱乐场所大部分集中在这条马路上,短短几百米路就拥有文化、平安、太平、百乐殿等数家戏院。每当华灯初上,店铺溢光流彩,人们逛街涌到法国大马路,热闹非凡。法国大马路商铺多、商品多、人流多,在粤西遐迩闻名。宝石大酒店位于大街中心,富丽堂皇,名气大,成了“法国大马路”的代名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