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天是中秋佳节,勾起不少湛江人的怀旧情怀。上了年纪的市民记忆尤深,欢度中秋的场面历历在目:八月十五,金轮中天,将大地亮得雪白,家家户户男女老少在门庭前摆放桌子,供奉着月饼、瓜果、甘蔗、甜薯等,大家拜月赏月,沉浸在团圆、愉悦的气氛中。

节前:
月饼凭票供应成矜品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我国处于国民计划经济时期,商品一概统购、统销、统一分配,连月饼也不例外。昔日,湛江居民应节的月饼主要由赤坎的南华、胜记酒店,烟糖公司、民康食品厂;霞山的南天、园林酒店等国营集体单位生产供应。这些生产月饼的单位在中秋前夕,日夜加班加点赶制月饼,一心制作出让市民吃得放心、开心的月饼来,而所生产出来的月饼还需参加全市评比。
当年,市民凭着户口簿到所在街道的办公室领取月饼票,再前往中山路的南华酒店等月饼供应点购买月饼,人们排着长龙还怕买不到。那时的月饼特别矜贵,有些人为了给外地亲人寄月饼,必然想尽办法索取月饼票。月饼定量供应,人们食时就将整块月饼切成若干小块,吃起来分外香,小孩吃光后还舔舔嘴。
每年的中秋节,一些饭店、酒店门前便亮起灯饰,门店布置得光彩夺目,令众多市民围观,孩子们更乐开了怀。
中秋节也令饼家绞尽脑汁,构思应节活动宣传的花絮多多,如某年民康食品厂就推出中秋征联活动,一些湛江知名的文人墨客便积极参与,在赤坎文化宫的高墙贴满评比征联,市民围观品读,乐也融融。
风俗:
中秋当晚拜“月爹”“月奶”
那个时候的中秋夜,最快乐的应是儿童。那时即使再穷的家庭也会摆上一张桌子,上面用瓷碟装上月饼,筲箕也装满了甜薯、芋仔、甘蔗。有些居民还用一个竹筒装上一些米插上香烛瓶,在地上铺着凉席,让小孩跟着大人一起拜月亮。
当时流行的中秋歌谣让孩童朗朗上口:“拜月爹、拜月奶,人也拜,我也拜,拜到明年好世界,红薯芋仔得久啮(食)。”拜过“月爹”、“月奶”后,大人便将月饼用刀切开四份,小孩们从大人手中接过一角月饼,小心翼翼地、一点点慢吃细啮地食饼,生怕从中掉落一粒花生、芝麻或一小粒猪肉,并用另一只手护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