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逢年过节做腊味,走亲访友送腊味,待客设宴吃腊味”,这是人们自古至今的传统习俗。

话历史
腊味是中国民间喜爱的传统食品之一,也是人们相互馈赠的佳品,在中国有悠久的历史。相传在上古夏朝时,人们于农历十二月合祭众神叫做腊,因而十二月叫腊月。腊肉,就是在冬天将肉类以盐渍经风干或熏干制成而得名。早在周朝的《周礼》、《周易》中已有关于“肉甫”和“腊味”的记载。当时,朝廷有专管臣民纳贡肉脯的机构和官吏。在民间,学生也用成束干肉赠给老师作为学费或聘礼,这种干肉称为“束修”。 在农村,许多人家堂屋里有个火盆,火盆升起的烟刚好熏烤到挂在房梁上的腊肉,据说有的腊肉熏了五、六年,熏的时间越长,腊肉就越香。原则上一切肉类皆可腊,腊香浓郁、甘咸味重,腊味已经成为中华饮食文化的一部分。
在唐宋年间,阿拉伯人和印度人远流来广州传经或经商就携来灌肠类的食品。此后,广东加工肉类的商人吸引外来产品的经验,经过不断研究创新,发展成了今天的广式腊味。广式腊味选料上乘,工艺精湛,其花式品种繁多,主要有:生抽肠,老抽肠,鸭肝肠,瘦肉肠,猪心肠,鲜虾肠,冬菇肠等几十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