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廉江市人民医院的百姓广场上,一尊雕像让人不禁肃然起敬,时刻提醒着该院医护人员要“救死扶伤,实行革命的人道主义”。
这尊雕像的原型正是廉江进步青年、地下工作者、时任廉江县卫生院(今廉江市人民医院)助产士、湛江市人民医院(后更名为“湛江市第二人民医院”,今广东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院长陈荣。
凝视着这尊雕像炯炯有神的双目,品读着那句关于医疗卫生事业的名言,走进廉江市人民医院院史馆,人们的思绪也随之回到了那段激情燃烧的红色岁月——
廉江市人民医院院史馆内的“陈荣小屋”场景。
密送书刊促进步
陈荣,原名陈惠荣,廉江白甲港村人。受到父亲陈信材的影响,陈荣很早就开始接受了革命的思想。1937年毕业于私立广东妇孺助产学校助产专业,她成为一名红十字救护队队员。1940年2月至1941年5月,陈荣先后在许乃超创办的广州湾赤坎私立晨光小学和中共万县地方党组织创办的私立国本小学任教,在这里进一步受到了进步思想的影响,成为一名思想进步的革命青年和坚定的地下工作者。
1939年春,中共广西陆川县组织在廉江石角圩兴办“新生书店”(后改为“生活书店”“文风书店”)。该店从桂林、玉林等地订购《新华日报》《救亡日报》《群众》《新道理》等70多种报刊、书籍。此外,代订国民党《大光报》,出售小学教科书和文化用品,掩护正业。革命书刊秘密发往陆川、廉江各地。
1941年7月,陈荣受党组织的委派,回到廉江县卫生院以助产士职业掩护,秘密负责廉化吴边联络站及中共廉江县党组织和广西陆川党组织从桂林、玉林等订购的进步书刊发往陆川、廉江各地的工作。
凭着自己的聪明才智、公开的职业身份和多年的革命经验,陈荣通过中共廉江县组织开通的一条连接粤桂两地地下邮路,将发往廉江的进步书刊转送给党的各个联络点,出色完成党组织交给的任务。
智取药品助起义
1944年,陈荣接到任务,为起义部队筹集一批药品。
起初,陈荣利用在县卫生院上班的机会,在地下工作者、药剂士小黄的协助下,冒着被发现的危险,从药房里取回一些磺胺结晶、红汞水等药品,但取回的药品远远不足以供给部队使用。而且,由于当时日寇严密控制,县卫生院里的药品本来就少得可怜,从医院取药不是长久之计。
是年,腊月初的一个深夜,陈荣躺在床上,彻夜难眠,起义的时间越来越近了,怎样去完成党组织交给的筹药任务呢?不知不觉就天亮了,又是一个不眠之夜。
“笃、笃、笃!”突然,门被轻轻地敲了三下,陈荣打开门一看,是龚杰森院长(廉江市人民医院第四任院长)。龚院长说明了来意。原来,国民党县长黄镇的三姨太难产,欲请有着丰富临床经验的陈荣前去为她接生。据说黄镇的县府里有个药库,为了完成筹集药品这一任务,陈荣抓住机会,应下了龚院长的吩咐,前往县府一探虚实。
在为三姨太检查胎位后,发现她胎位不正,情况危急,陈荣心生一计,以卫生院药品缺乏为由,借三姨太抓住救命稻草般的心理,顺利进入县府的地下药库,证实了药库的药品种类齐全,数量充足。陈荣给三姨太服药打针、摆正胎位后,三姨太顺利分娩。
从县府回来后,陈荣苦苦思索如何从县府的药库中取出药物。她与小黄商量,尝试从龚院长处寻找突破点。正当陈荣在诊室里与龚院长谈起县府药库的事,想让龚院长利用他与黄镇是老朋友的关系,为院里要些药品时,县府再次派人来请陈荣去给三姨太看病。
这次三姨太由于产后休息不好,引起了子宫下垂。陈荣为她诊断后,做了子宫复位手术。在他们提出要酬谢的时候,陈荣和小黄借龚院长与黄镇的交情,希望他们从药库里提供一些药品,解决卫生院买不到药的问题。在当时药比金子还贵的年代,黄镇迟疑了,但陈荣对三姨太有救命之恩,三姨太仗着黄镇的宠爱,亲自把陈荣和小黄带到地下药库取药。
陈荣和小黄在药库里拣了满满两竹箩的药品,离开县府回到廉城后支开黄镇派来的挑夫,把大部分适用于战事的药品取出来藏在陈荣家中,随后转交给党组织,顺利完成了为部队筹集药品的任务,解决了起义部队战事医疗救护的急需。
访群献计解民困
1945年初,中共南路特委领导吴化廉梅人民抗日武装起义。陈荣在廉江参加了抗日武装起义,担任救护队队长。在缺医缺药、环境十分恶劣的情况下,靠着坚强的革命意志、机智勇敢的精神,出色地完成了医疗救护任务,使一批批伤员重返前线。
1945年8月15日,日本帝国主义宣布无条件投降,中共广东区委发出保存力量、主力转移、坚持斗争的指示。9月下旬,南路人民抗日解放军第一团奉命突围,西进十万大山,开辟新区。为了胜利完成战斗任务,部队领导决定抽调陈荣等10多人组成卫生队,陈荣任卫生队队长,随队西征。
在西征路上,女卫生兵和男同志一样,在部队党委的领导下,靠两条腿走路,转战粤桂黔边区、滇黔边区,最后和云南人民武装部队一起配合南下野战大军,追歼白崇禧残部,解放滇桂黔边区,历时四年多。卫生队也从小到大,到1949年滇桂黔边纵队成立时,人数从西征开始时的十多人发展到三十四人,纵队司令部成立以陈荣、杨治平为卫生处长的医疗卫生机构。
部队挺进十万大山,路经博白县马子嶂时,要经过一处土匪控制的地盘,土匪设立重重关卡,阻止部队前进,如果强攻要付出的代价太大。这股土匪大多数是贫苦农民出身,因受地主恶霸的剥削、国民党政府的横征暴敛,走投无路才上山入伙的。团长黄景文、政委唐才猷找他们的头头来谈判。谈判前,团领导了解到匪首卜公庭正患疟疾,如能帮他治好病,对谈判将起促进作用,便将这项任务交给卫生队。队长陈荣深入虎穴,一边为卜公庭治病,一边宣传党的方针政策。经过治疗,卜公庭的病好转了,他非常感激。谈判得以顺利进行,双方达成了协议,卜公庭还亲自带路送部队过关卡。
部队活动多数在高山峻岭,远岗乡镇,交通不便,药物奇缺。卫生队唯一的办法就是自力更生,没有消毒药水用盐水来代替;没有纱布用旧蚊账布煮沸消毒来代用;没有绑带用,甚至把自己的衣服拆来做绑带;没有药物,陈荣就带领医务后勤人员,翻山越岭,甚至攀登悬崖壁,采集金钱草、金银花、茅根、凤尾草、白头翁等中草药煮成凉茶,做成药丸、药膏,挖野生山薯、黄精、野党参回来煮给伤病员吃,增强伤员的抗病能力;利用野芋头、生姜煮水给病人焗身,刺头额放血等土办法给病人治疗。而她自己在患胃病、跌断手骨时,却宁愿自己受痛也不肯用药。
卫生队全心全意为伤病员服务的精神,受到广大指战员的称赞,他们说:“山高峻岭伤病多,有医无药怎奈何?白衣战士难不倒,访群献计胜华佗!”
新中国成立后,陈荣继续发挥专长,在卫生战线上为党和人民作出新的贡献,1970年9月离休,2006年5月在湛江病逝,享年89岁。
精神事迹树丰碑
陈荣在沙场上经受血与火、生与死的锤炼,救死扶伤,书写白衣天使舍身为民的壮丽诗篇。其故事在廉江当地和湛江医学界广为流传,陈荣坚强的革命意志和机智勇敢的精神也一直激励着后人。
2005年,广东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领导专程探望了陈荣。
陈荣救死扶伤、舍己为人的精神也是廉医人心目中的一座丰碑。诞生于1934年的廉江市人民医院,已经走过87载风雨岁月。作为中共廉江县第一个党支部成立所在地,廉江市人民医院内处处可见红色文化的印记。
该院党建阵地之一的百姓广场被门诊楼、住院楼和科教楼拥在怀里,正中间有一块横卧的石碑,刻着关于医疗卫生事业的名言:“救死扶伤,实行革命的人道主义”。自建院以来,廉江市人民医院一直注重挖掘自身红色资源,将公共休闲场所改建成为党建主题教育阵地,以党史、共产党精神图谱、陈荣雕像、古代十大名医等传统文化和红色基因为元素,建设百姓广场、红色精神家园、院史馆、和谐林四个党建阵地,让红色历史在廉医“活”起来,让主题教育就此在廉江市人民医院“动”起来,让党建文化“看得见、悟得着、传得开”。
廉江市人民医院微信公众号先后开辟了“红色的记忆”“读院史——回眸廉医”等专栏,以深情的笔墨回顾了廉江市人民医院助产士陈荣的革命故事。
2019年9月27日,“不忘初心·医路领航”党建与现代医院管理暨中医药康复学术论坛在廉江召开。为了献礼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论坛特别呈献了“为生命站岗”舞台情景剧晚会,情景剧分为四个章节回溯廉医85年的历史,歌颂了医务人员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牢记自己的初心和使命,并为之奉献一生的精神。其中,情景剧再现了陈荣从国民党廉江县长黄镇家庭药库弄到一批西药品的历史场景,让参会者动容不已。
(注:稿件参考了中共湛江市委党史研究室编撰的《湛江红色故事》以及《廉江文史》、廉江市人民医院有关院史文献资料,感谢各方的大力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