卜巢山抗日游击中队曾凭借卜巢村村中碉楼与敌周旋。
“卜巢山抗日游击中队是遂溪第一支由中国共产党直接领导的抗日武装队伍。”遂溪县建新镇卜巢村的村民林老伯这样介绍道,“卜巢山林密草杂,路径复杂,除非是本地人,不然连进山的路都找不到。”说起卜巢山的抗战历史,他略微激昂,言语间满是自豪。
1943年2月,日军侵占雷州半岛,国民党当局及其武装避往山区,南路党组织肩负起敌后人民抗日的历史重任。当中,卜巢山因其隐秘复杂的地理特征成为与日军周旋的根据地。卜巢山方圆10多华里,卜巢、平余、平衡、茂莲、后溪、吴村、南夏等村庄迅速响应,各村的中共组织发动群众,为部队站岗、放哨、送情报和物资,而卜巢山抗日游击中队也极力帮助群众发展生产,军民间建立起深厚的鱼水情,相互依附,共勉同进,外抗强敌,内联发展,成就一段佳话。
如今,卜巢村是一条历史悠久的原生态古村,山清水秀、风光旖旎、民风淳朴、文化底蕴深厚。漫步卜巢村,有古民居、古碉楼、古渡口、古井、古墓、石刻等具有较高艺术欣赏价值的人文遗迹。站在古渡口两岸间的桥上,摇橹声随风而去,清新空气扑鼻,好一番田园美景,让人流连忘返。据介绍,卜巢村是遂溪第一个成立抗日武装中队的村庄,这已经成为该村的一张名片。传承红色精神,走出革命老区高质量发展新路子是他们对先烈最好的告慰。
1943年秋起,日伪军为了消灭卜巢山抗日游击中队,纠集地方保安团队等反动武装数百人,对卜巢山和卜巢村进行多次疯狂的“扫荡”。日伪军忌惮卜巢山的地势,不敢轻易与卜巢山抗日游击中队对垒,转而扑向卜巢村。
村民急忙逃亡,但悲剧还是发生了。有村民因赶着一条耕牛上路,慢了半拍,走避不及,就在自家门口遭日伪军枪击致死。那天,驻遂溪城月的日伪军出动了400余人,疯狂扫荡卜巢村,肆意纵火破坏,搜刮抢掠不在话下。全村250间民房毁坏殆尽,家禽畜牧损失不计其数,甚至村中唯一的水井也被人为污染。经此磨难,劫后余生的560多人挤在祠堂里,期盼觅得生机。
当年卜巢村村民蒙难暂居的祠堂大有来头,是凝聚了卜巢村文化的宝地。祠堂坐北向南,傍水而建,正门两侧有石鼓对峙,上悬一牌匾,上书“林氏宗祠”。据悉,清朝粤西唯一状元林召棠也曾到此“林氏宗祠”联宗祭祖,卜巢文脉绵长赓续,由此可见一斑。
文脉圣地,岂容外寇践踏。卜巢山抗日游击中队终为卜巢村民带来复兴的希望。有一次日伪军再次纠集了700多人到卜巢山扫荡,卜巢山抗日游击中队队员立即掩护群众上山掩蔽。日伪军几次试图拨开一条路进山,但都没有得逞。日伪军在明处,游击队在暗处,日伪军靠近时,游击队立即开火,打得日伪军晕头转向。日伪军一计不成又施一计,妄图用长期围困的办法,把卜巢山抗日游击中队和群众困死在山里。可是,卜巢山抗日游击中队早预料日伪军会来这一手,已把群众捐来的粮食和公偿稻谷集中藏在山里,并在山里安装了石磨,挖了水井。无论日伪军日夜在山外如何大喊大叫,卜巢山抗日游击中队始终隐蔽在山中,以逸待劳,伺机打击他们。
卜巢山抗日游击中队全队约50余人,以当地爱国进步青年为主,以及由从遂溪东区、中区分别选调的一批精干共产党员骨干组成,带领人民群众开展游击战,发展壮大抗日武装,狠狠打击了敌人的嚣张气焰,粉碎了“皇军不可战胜”的神话。
卜巢山反“扫荡”斗争虽然取得一定的胜利,但群众的牺牲太大,群众有家不能归,有田不能耕。对此,1943年10月初,卜巢山抗日游击中队分两路转出山外活动。1944年初,卜巢山抗日游击中队挥戈西下与老马一带的抗日武装会合,不久,参加遂溪老马抗日武装起义,编入雷州人民抗日游击大队。卜巢山抗日游击中队为日后南路革命武装的发展和雷州半岛的解放奠定基础和输送了大批骨干。
先烈历尽坎坷,仍不屈不挠浴血奋战,如斯动人的精神永不磨灭,至今继续在卜巢山的土地上闪烁光芒。看,卜巢村的海河潮汐区上,海红稻田长势喜人,正是先烈精神的象征,不畏艰险困阻,誓要在逆境中求存、谋幸福。
据悉,海红香稻是经成千上万次测试后杂交改良培植出的海水稻新品种,生长于盐分较高的海河交错带,耐盐、高产、优质、健康。卜巢村的海水稻种植成规模、上档次、有分量,位于通明海与城月河的海河交错潮汐带上,是耐盐碱水稻品种测试与展示基地、海水稻种质资源原生境保护区,可谓朝气蓬勃正当时,也是当代卜巢村民传承红色基因的印记之一。
适逢春耕时节,村民启动插秧机将一株又一株耐盐碱的海红香稻秧苗插下,他们砥砺奋进,将对先烈的感恩铭记在心,将对明天的希望播种开去。此时,栖息田间的白鹭掠起,向村前的红树林飞去,俯视下方,水流涓涓不息流向东南方,汇入通明海。这番田园牧歌,安稳平静的岁月,是先烈先辈们向往的生活,现在他们的后人,尝到了。
(稿件参考了中共湛江市委党史研究室编撰的《湛江红色故事》)